和他人保持“安全”距離
大家都知道刺猬身上的刺是起保護自我的作用的,以免自己被傷害。雖然,大家常看到刺猬是孤獨的,但是它也有自己的“美好生活”。它們能和其他動物保持一個恰當的距離,別的動物見到它就會敬而遠之。它就像動物世界里的中立方,不去招惹誰,也不去得罪誰,它只愿過好自己的日子。如果換做我們人類,那就是一個“好好先生”。
很多人認為人際交往很復雜,既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又要做得讓其他人都滿意,這太難了。真的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其實只要人們能夠像刺猬一樣,懂得和其他人保持恰當的“安全”距離,那么人際交往可以變得十分簡單。
人際交往中,距離也是一門學問。美國學者研究認為,46~61cm是一個人的私人空間,女人或男人可以安然地待在私人空間內;76~122cm之內的空間最適合討論;和非親密朋友交談,較佳空間距離是213~366cm,這也是與普通朋友交談的適當距離,小于此距離,對方會覺得你盛氣凌人,大于此距離,對方會覺得你沒禮貌;與同事或領導討論公事,最佳的空間距離為122~213cm,大于這個距離,對方會誤認為你態度不認真,小于這個距離,對方會覺得你有逼迫之意;當你與愛人約會的時候,和他(她)之間的距離最好不要超過46cm,否則他(她)會覺得受到了你的冷淡,可能引起誤會。
當然,最佳距離的多少還與交往者的文化背景有關。如果與一位美國人交談,距離不得小于60cm,否則他會覺得你不友好;如果與一名阿拉伯人交談,就要小于60cm,否則他也會覺得你不友好,可能會出現他不斷向你靠近以示友好而你則不斷后退的有趣場面。
一般情況下,人們越親密、越友好,他們就站得越近;陌生人有可能站得較遠一些。但如果一個人想和對方交朋友,他也會在談話時離對方近一些。如果他討厭對方,那他很有可能會無意識地向后挪一挪。雖然很少有人會注意個人空間問題,但我們可以通過人們站得遠近來判斷兩個人關系的親密程度。盡管有的時候人們會因為某種原因而靠得很近,但大多數時候人們還是喜歡有一定的空間距離。
通常,人們認為對方踏入以自己為原點的半徑3m之內,就算是踏入了自己的隱私區了。人們在單獨和別人交往時,只有在確認了對方對自己是安全的情況下,才會同意對方和自己近距離地接觸。要明白,和對方保持一定的距離是對對方的尊重,也是保持自己良好形象的一種方式。
人都是相互需要的,同時也相互利用的,保持距離才能產生安全感。距離是一種人際學問,在小小的辦公室里,接觸最多的就是同事,慢慢靠近是必然的,產生感情也是很正常的,但是一定要很好地掌握這種感情。
大學畢業那年,丁小潔為了證明自己,只身去了一個離學校很遠的城市。初來乍到的她不認識任何人,走到哪里都覺得陌生,沒有人可以談心,沒有人跟她一起分擔離家的苦。滿懷的熱情遭遇了冬天的寒冷,整個人像被冰封了一樣。
華美是辦公室里第一個沖她微笑的人。她們從每天只簡單打一個招呼,到對某些公共事物發表極其相近的個人看法,然后,話題逐步涉及辦公室內外的其他種種,華美讓她感覺到與人交往的溫暖。
她們的共同話語越來越多,共同的活動也越來越多,工作日一起上班,周末的時候一起逛街,那段時間里,兩個人幾乎是形影不離,形同姐妹。
但很快,她們就發現對方有許多自己不能容忍的性格特點。開始的時候,彼此還在相互包容著、忍耐著,最后終于爆發了。相互說著刺痛對方的話,因為相知得深,所以相互傷害得也深,直到有一天,她們從這種相互牽制的關系中決然而又不舍地退出。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習慣的生活空間,如座位、床位、辦公桌……不喜歡被別人侵占,有時即使是最好的朋友,我們也會在潛意識里感覺別扭。因此,無論彼此怎樣親密,都應保留一定距離,為對方也為自己留出一點呼吸空間,這樣更有利于彼此關系的長久維系。
總之,在人際交往中,都要學會和對方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給彼此之間的親近程度做減法。因為如果彼此距離太近的話,體現出來的就不是一種親切感,而是一種壓迫感了。只有保持“安全”距離的交往,才能更長久。
上一篇:名利于我如浮云
下一篇:在平淡中享受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