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親”相愛:都市男女的社會交往
工作再忙,婚姻大事還是要考慮的,怎么辦呢?等吧,年紀越來越大了;相親吧,害怕尷尬。藝人林熙蕾在相親以后曾說過:“相親是一件讓人不舒服的事情。”她并不是排斥相親這種戀愛的方式,而是受不了那種讓人手足無措的陌生感。她說:“其實也不是對方不好,這種事不講也就算了。大家出去玩,像朋友一樣,說不定就會有感覺,但是事前說好了是相親,心里總覺得怪怪的。如果安排去酒吧喝點東西也許會比較輕松;但是同樣是吃飯,面對面地和介紹人坐在一起,完全不知道應該說什么。”
其實,相親的這樣一個過程,我們可以將其看做社會交往的一個過程。心理學提出,社會交往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它有四個階段:零接觸階段、覺察階段、表面接觸階段、共同關系階段。這樣一個發展,是雙方從無關狀態走向關系密切的過程。所以,如果真想去了解一個人,進而發展兩個人的關系,我們從社會交往的階段就可以看出,這不是短時間里可以完成的。戀愛,需要我們用真誠的態度去對待,彼此的相識相知也就成了戀愛的基礎。
人們采用各種形式來打造戀愛的基礎,相親會就是其中之一。
在某些相親會上,每逢發起日,從早上開始,就有很多家長和年輕的男女陸續登場了。因為舉辦方事先已經登記過參與者的個人情況,所以在會場里,男女雙方各自的具體資料和擇偶條件都已經收錄在案,比如學歷、年齡、容貌、職業和收入水平等。舉辦方會為前來相親的人士準備一個非常浪漫的“相親會”,雙方的資料會寫在卡片上,用繩子穿起來,擺成一個花的形狀;有的還直接掛在卡通人物模型上,即使是沒有找到意中人,也讓人感覺不到一絲一毫的尷尬。
相親現場會分成60年代區、70年代區、80年代區和夕陽紅區,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尋找。有條件差不多的,可以打電話約出來。在相親會場的旁邊,一般都會設立咖啡廳或者充滿了浪漫氣息的餐廳,男女雙方可以在那里作進一步的了解……
還有一些年輕人自發組織的相親會,更能玩出不同的花樣,比如在地鐵里舉辦臨時的Party、發起登山比賽順帶相親等等。
現代人很容易化解尷尬,與以前令人局促的相親場面相比,現在的相親反而更像是一種帶著任務的娛樂——不是說相親難嗎,那我們就安排一場聚會;不是會緊張嗎,那我們就來輕松地游戲……即使做不成眷侶,還可以做朋友。所以,一場相親會結束以后,盡管沒能促成婚姻,可是社交圈子卻大了不少。
有些年輕人說,相親是一件既經濟又實惠的事情。婚姻找的是“搭伴過日子”的長期伴侶,沒有人不想用最低的“成本”找到最好的一個。在相親會上,男女的資料都很詳盡,這就省去了許多搜尋資料的時間。所以,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相親是一種低成本的有效投資。
另外,如果把婚姻作為一種經濟行為,“消費者”最害怕的就是信息不對稱。盡管自由婚戀充滿了浪漫的色彩,但是當愛情來臨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被蒙蔽雙眼。有時候盡管很用心地去挑選,可還是經常有人在相戀了一段時間以后才發現對方早已經有了妻室;有時候兩個人的關系已經很好了,可是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對方的家庭卻又突然出來干涉……
我們可能對愛情寄托了無限的希望,可是我們也常常因愛情而受傷。很多人安慰自己,即使可能受傷,但是只要能夠轟轟烈烈地愛一次,再苦再痛也值得。可是,有時候生活就連這樣一點小小的要求也不肯滿足我們。
在大都市里,分工的不同導致人們在不同的行業里工作,大家在一起交流的機會本來就不多,能夠跨越陌生感而成為眷侶的,就更是少數。當愛情變得可遇而不可求時,婚姻也就只能向外發展,也就只能打破自由戀愛的模式,通過朋友或者相親會來擺脫單身。
張愛玲說:“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間,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沒有遲一步,恰好趕上了,也沒有別的話可說,只有輕輕地問一句:哦,你也在這里嗎?”與合適的人相遇,太不容易。可是,如果真能相遇,我們怎么會在乎相遇的地點呢?如果相親能夠給我們帶來那份來之不易的愛情,那么不管在相親時有多么的尷尬和不安,都是值得的。
上一篇:“相”由心生:從言談舉止看他的性格
下一篇:“笨女人”吃香:智慧女人的“反向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