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感溝通,心才不會累
在處理人際關系的時候,重在情感、信念和價值觀上的溝通。如果僅限于表面的人際接觸,以為只要表現出寒暄、問候和固定儀式的狀態就可以了,那是非常膚淺的。而且,如果只是停留在表層上的人際交往,人們就需要時刻武裝自己,不敢表露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這種虛偽、做作的人際交往會讓人們感覺心累。
不管是在家人眼中,還是在朋友圈里,張凡總是表現得很健談。大學畢業之后,張凡應聘到一家公司從事銷售工作。經過自己的努力,張凡給公司創造了巨大的利潤。在大家的心目中,張凡絕對是一個擅長交際的人。
其實,從張凡的內心深處來講,張凡并不是真的喜歡搞人際關系,他一點兒都不愿意過這樣的生活。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張凡總覺得心很累。因為他一直都在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都在和自己不愿意、不了解的人打交道。
張凡崇尚自由,喜歡無拘無束,就連自己的工作,他也希望能夠隨意自如。
可是,生活告訴他:這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干銷售這一行。因為,他們每天要面對很多不同種類、不同階層的人群。
張凡很不喜歡和公司的領導待在一起,每當和有官架子的領導坐在一起時,他就會感到渾身不自在,一點兒多余的“廢話”都不敢說,這樣能不累嗎?如果出現了冷場,那就更難受了。所以,每次去拜訪公司管理層的時候,張凡總是想著可以快點結束拜訪,尤其是那種虛假、客套的場合。
的確,人們在社會上打拼,人際關系的情感溝通尺度會直接影響到人們的心理健康。只停留在寒暄階段的表層人際交往,是不健康的、不正常的,這種人際關系只會使人們越來越厭惡人際往來,越來越心累,越來越封閉自己,甚至逃避正常的社交。相反,建立在情感、信念、價值觀上人際溝通,才是健康的、正常的,這種人際關系可以讓人們在輕松、快樂中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友誼。所以說,在人際交往中,人們要重視情感的交流。
記得有位專家曾經說過:“一個人的成功,只有15%是來自于他的專業技術,而剩余的85%,就要靠人際關系和與他人相處的能力了。”從這句話中,我們便可以窺探到人際關系的重要性。的確,人際關系的好壞對人們的工作、生活具有很大的影響。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搞好人際關系,快樂地生活、工作呢?
一位名人曾說過:“真正的友誼總是預見對方的需要,而不是宣布自己需要什么。”因而,在與別人交談時,要根據對方的口味喜好來選擇話題,而不是根據自己的好惡來選擇。
通常情況下,在人際互動的過程中,人與人交談的內容都會是一些與自己的角色有關的內容,完全不會觸及彼此間內心的情感。比如,鄰居大媽在聊天的時候,只會談談誰家的媳婦孝順、哪家的孫子可愛;銷售電腦的哥們兒聚到一起的時候,只會談談最近的電腦行情、自己的業務情況;女孩們湊到一起的時候,只會對當時的流行時尚進行少許的評價;老板們聚到一起的時候,談論最多的往往是生意的難做……以這樣的方式來交往,人與人之間,就會將彼此之間的關系維持起來。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以這種不涉及情感交流的人際交往方式雖然可以使彼此之間不至于疏遠,但如果想有進一步的進展卻是很難的。為什么會這樣呢?下面我們舉一個淺顯的例子來說明。
生活中,或許你遇到過這樣的事情:
一天,你陪著自己的一個朋友去參加一群陌生人的聚會。因為你和他們不熟,所以沒有太多的共同語言可以進行交流。可是,出于禮貌,你又不能及早地退出,還得保持禮節性的交談。聚會過后,當你走在回家路上的時候,你會怎么想?
同樣的一個聚會,可是,這次的參與者卻變成了你的大學同學。你會如何做?分手的時候,你的心里又會涌現出什么感覺?
遇到這兩種情況,你肯定會說:這兩個聚會的性質根本就不一樣啊!前一個聚會中,當事人坐在那里,會感到很不自在、很別扭,只會讓人覺得無聊、乏味;在后一個聚會中,由于是闊別十年的老同學聚會,大家難得一見,自然是噓寒問暖、談天說地,氛圍自然要親切怡人許多。
俗語說得好:“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人們往往會因為談話的對象不同、環境不同、主題不同,而產生出不同的心理感受。其實,這就是情感溝通的問題。前一個聚會中,你和陌生人之間的人際往來只停留在寒暄這一表層,所以你會不自在,會覺得多待一秒都心累;而在后一個聚會中,你和大學同學之間的人際往來是深層次的情感交流,所以你會覺得愉快、輕松,愿意與之相處。
此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會隨著每一次的交往而發生微妙的變化。有人可能是“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至交”;有些異性朋友可能第一次見面就彼此“觸電”,于是便發展成了戀愛關系;有些人可能第一次談話就不投機,于是草草收場,以后再也不聯系了……以情感溝通為基礎的人際關系,才能夠發展下去,因為這種關系是使人愉快、輕松的關系。
心理學中的一條規律也印證了這一理論:在人際互動的過程里,能夠對溝通的效果與品質產生影響的,除了雙方的價值觀和信念的差異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非理性元素,那就是——溝通中雙方心靈的開放程度、對對方心理需求的滋養與滿足狀態。如果雙方在溝通的過程中,能最大限度地釋放出自己的心靈與情感空間,雙方就會對彼此多一些了解、理解和共鳴。
如果溝通的雙方,不管是在價值觀上,還是在信念上,都有較多的“交集”,而且彼此坦誠相待,那么雙方就都能得到合作與友誼的“雙豐收”!即使雙方在價值觀、信念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即使不能彼此共事合作,至少也能促使建立起一種良好的友誼。相反,如果彼此之間“交集”較少,無法進入情感交流層面,這種表層往來的友誼往往壽命很短。
總而言之,要想建立長久、健康的人際關系,就要學會給自己的人際關系做減法,對那些停留在寒暄、問候等淺表層面的人際關系進行梳理,對于那些無法發展到情感交流層面的人際關系,要少放精力。把更多的精力用在那些跟自己志同道合、有情感共鳴的人身上,這樣才能讓自己擁有一個完善、長久、能夠協助自己的人際關系,這樣心才不會累。
上一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下一篇:做職場中的效率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