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辦事沒輕沒重,叫不知道分寸。“禍由口出”,就是說話失了分寸。因一句沒輕沒重的話,求職可能失敗,生意可能砸鍋,談判可能破裂,朋友可能產生誤會甚至交惡,自己會因之懊悔、不安……所造成的破壞性影響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挽回,也許永遠不能挽回了。
現代人際交往中的全部奧妙就在于把握分寸感。
分寸感把握得好,是一種修養,一種智慧,一種成熟。
1982年我在美國結識了一位華裔小姐梅贊月博士,她是第一次中美作家會議惟一的秘書,那時中美兩國剛剛開始接觸,相互不了解,敏感的問題很多,談話一不小心就會碰上地雷或暗礁。梅小姐夾在兩國作家中間,既誠懇、熱情、周到,說話辦事又非常得體,成了一種快樂真摯的黏合劑。是她身上的那份成熟讓我認識了美國。
而我們有些四五十歲的人反不如她一個年輕姑娘成熟,比如說過頭話,開不得體的玩笑,有時還會“犯棱”。我當時找到的原因是,我們搞政治運動太多,見的世面太少,把人都整得不知輕重,失去了分寸感。
改革開放讓人經得多見得廣,激烈競爭促使人急速成熟起來。現在的中國,隨處可見成熟的年輕人,他們多是外商獨資或合資企業里的“白領”、高學歷者、商界或其他領域的成功者。他們的生存環境、奮斗經歷磨煉了他們的分寸感,成熟的分寸感又是他們成功的因素之一。
人際關系好像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成為重要的生產力。市場經濟對計劃經濟的改變,決不僅僅體現在經濟上,民族的文化傳統、社會的道德倫理觀念都發生了劇烈的改變,交際的目的和方式也不可能不發生變化。在這種轉型時期的劇變中,掌握交際和說話的分寸感就顯得尤為重要:成熟而不是圓滑,交際是生產力但又不是光靠耍嘴皮子用唾沫粘家雀兒,或急功近利現上轎現扎耳朵眼兒,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
天津尼斯迪康樂城的總經理張鳳林,是位做人有棱有角、性格直率得可愛有時也可怕的人,赤手空拳借貸兩億多元建成了目前是中國最大的集健身、娛樂和賓館于一體的企業,他有句名言:“尼斯迪工程是朋友工程!”
這也是一種分寸感——他的直率讓大多數人覺得可愛并因此信任他,讓很少的人——比如競爭對手,覺得可怕。
商品社會是交換的社會,交換就是交際,離不開跟人打交道。商品經濟是能人經濟,能人大都是聰明人,交際的分寸感就是不聰明不行,卻又忌諱太過聰明。
上一篇:關于我這張臉
下一篇:歷盡天磨真鐵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