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我們該為別人的盲目行為負責嗎”|說即勸說
十幾年前,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國”,在國內(nèi)引起了極大的關注。不少中學生也是“品三國”的粉絲,且他們把易中天所講的“三國”看作是正史。
對于這種情況,有記者采訪易中天:“學生把您的‘品三國’視為正史,這導致了他們歷史成績下降,您不覺得應該為這種誤讀負責嗎?”
易中天回答說:“記者同志,你長得很漂亮,那邊有個小伙子因為你的漂亮喜歡上了你,你是否應該為他的盲目負責呢?”
記者說:“我不該為別人的盲目行為負責?!?/p>
易中天說:“我不該為孩子們盲目地相信‘品三國’是正史而負責,因為是他們盲目相信的,而不是我勸說他們相信的。”
我們回顧一下記者的提問,她認為:因為學生把易中天的“品三國”誤讀為正史,導致他們歷史成績下降,因此,易中天要為此負責。按照記者的這一邏輯:如果我們參加唱歌比賽,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的選手心情郁悶,一時間想不開選擇了輕生,那作為第一名的我們,就該為第二名選手的自殺負責。因為,如果我們沒有獲得第一名,那他就是第一名,他就不會郁悶,也不會自殺。
試問:這種邏輯有道理嗎?能說得通嗎?
很顯然,這沒有道理,也說不通。在邏輯學上,有一種謬誤叫“說即勸說”,它的邏輯思路就跟上述記者所犯的錯誤如出一轍:你說了某些話、做了某些事,別人聽到你說的,相信你的話,相信了這件事,所以你要為別人盲目相信這些話、相信這件事而負責。
這一邏輯思路,究竟錯在哪兒呢?關鍵就在于——“說”不等于“勸說”!說,可能只是隨口一說,沒什么特別的目的,但勸說不一樣,它有明確的目的。
易中天的“品三國”,只是出于對歷史的愛好,做出的一種知識性的分享,而沒有強調(diào)自己對三國歷史的評價是正史。所以,他只是“說”,而不是“勸說”。
可如果是這樣的情況:一位總統(tǒng)候選人在演講中說:“我們政黨在保護婦女權益方面,已經(jīng)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事實上,有一位受益人就在我們的聽眾當中,她叫蘇珊,今年42歲,來自俄亥俄州的一個小鎮(zhèn)。在我們的幫助下,她已經(jīng)在一家福利院找到了一份工作?,F(xiàn)在,蘇珊女士,請你站起來,跟大家打個招呼,好嗎?”
這位總統(tǒng)候選人,說這番話的目的是什么?很明顯,他有自己明確的目的,那就是宣揚自己的公德,希望勸服大家在競選中投他一票。盡管他沒有說出這樣的話,但他的目的不言而喻。這種情況,就屬于“勸說”。
所以,判斷一個人說話是不是勸說,要看說話者的目的性強不強。不能遇到問題,就讓當事者對其他人的盲目行為負責。有時候,犯“說即勸說”的邏輯錯誤,也是對某些無辜當事者的一種傷害。
上一篇:“大仙”們洞悉人心的秘籍
下一篇:“我就不信我贏不了”|賭徒謬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