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東施效顰,為什么越鬧越丑”|機械類比
春秋末年,越國出了一位美女,名叫西施。這女子長得亭亭玉立,婀娜多姿。
一日,西施突發心痛病,胸口疼痛難忍,只見她用手按住胸口,愁眉蹙額,從村里走過。村里人見她那副表情,覺得比平時更有一種嫵媚的風姿。
同村的丑女東施,聽到眾人贊揚西施的美貌,誤以為是由于西施愁眉蹙額的緣故。于是,她也學著西施的模樣,故意用手按住胸口,緊皺眉頭,慢吞吞地從村里走過。
誰知,村里人見到她這副樣子,一個個都躲得老遠,或是關上大門,覺得她是丑人多作怪,誰也不愿意多看一眼。有一位不怕得罪人的老婦,當著東施的面挖苦她說:“哈哈,你皺眉的時候,沒頭上的皺紋更深了,捂住胸口彎著腰,就像一個老太婆。”
東施原本是想效仿西施的美,結果卻遭到了一通恥笑,為什么會這樣?從邏輯學上講,東施是犯了機械類比的謬誤,即僅僅根據兩個或兩類事物的一些表面相似的屬性,就推斷出它們也擁有其他相似的屬性。
東施之所以越鬧越丑,就是因為她只知道西施捂住胸口、皺著眉頭的樣子好看,卻不知道西施的美是客觀存在的,是多方面的條件決定的,而不只是按住胸口、愁眉蹙額的緣故。東施忽視了自身的條件,生搬硬套,效仿西施病態的動作,結果弄巧成拙,鬧了一場大笑話。
類似的鬧劇,遠不止東施一出。
春秋時期,宋國有個年輕人,外出求學多年,回到家后看到自己的母親,竟然直接稱呼母親的名字。母親很詫異,也很生氣:“你這孩子,去外面求學多年,更應該知書達理才是,怎么學成歸來后,竟然連母親都不叫了,你這書是怎么讀的?”
年輕人理直氣壯地說:“直接稱呼母親的名字有什么不對嗎?天下的圣賢,沒有誰比得過堯和舜,可我們都是直接稱呼他們的名字;天底下的事物,沒有什么比得上天和地,可我們也是直接稱呼它們的名字。母親論賢德,超不過堯和舜;論地位,大不過天和地,所以,我直接稱呼母親的名字,又有什么過錯呢?”
聽起來是不是很可笑?完全就是“書呆子”的情景再現。
我們回顧一下年輕書生的邏輯:堯和舜是圣賢,可以直呼其名,沒人說不對;天和地為世上最大,可以直呼其名,也沒人說不對。天底下最圣賢和最大的人事,都可以直呼其名,那么,對賢德與地位方面比不上堯舜和天地的母親,自然也可以直呼其名。
類比是一種表達思想,是進行說服和教育的有力工具,但在應用類比推理的過程中,類比前后的事物,一是必須有盡可能多的共性,二是兩事物的本質屬性與結論之間,也要具備一定的必然聯系。這個年輕書生,把母親與堯舜和天地進行類比,完全不顧及母親與另外兩者之間的共性微乎其微,且無必然聯系。明明是他自己犯了機械類比的謬誤,卻還振振有詞,這書讀得實在令人汗顏。
上一篇:“不好直接回答時,就回答點別的”|答非所問
下一篇:“你如何知道它是真的,能證明嗎”|事實斷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