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這個項目結束后,起碼能賺二三十萬”|預期理由
某人向朋友借2萬塊錢,聲稱半年后連本帶利一起還,利息是本金的30%。
聽起來挺大方,但朋友并不買賬,因為這不是某人第一次向他借錢了。他直截了當地回復說:“我手里也沒什么錢,況且你上次從我這里借的錢,還差2000沒還呢!”
某人臉不紅、心不慌,神色鎮定地說:“放心,兄弟!這次啊,我一并都還給你,把這2000塊錢也算在本金里,你看怎么樣?”
朋友說:“聽起來是不錯,但我怎么才能相信你?”
某人神秘地說:“現在,我正跟別人合作一個項目,這個項目結束后,起碼能賺二三十萬,到時候你還怕我沒錢還你?”
朋友笑了,說:“你先把那二三十萬賺到手再說吧!”
為什么朋友不肯再借錢給某人?誠信肯定是一個重要的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某人把沒有發生的事情拿來作為論據,企圖證明自己有償還能力,這種論證手段是一種典型的詭辯術,在邏輯學上叫作“預期理由”。
預期理由是一種謬誤,它在證明或反駁一個觀點時,把真實性有待驗證的判斷作為論據,不具有可信度和說服力。比如:“用望遠鏡觀察火星,可以發現上面有不少有規則的條狀陰影,而這就是火星人開鑿的運河,因此火星上是有人的。”在這句話中,“條狀陰影就是火星人開鑿的運河”這一前提,是沒有經過證實的,不知道真假,所以根本無法推斷出“火星上有人”的結論,這是典型的預期理由的邏輯謬誤。
在現實生活中,特別是在銷售領域,預期理由經常會被拿來作為勸說客戶的一種方法。比如,某銷售員會對客戶說:“您之前購買的這款產品,公司明年可能會調高價格,為了避免您在價格方面遭受損失,我建議您趁著價格未調整以前,趕緊訂購半年的存貨,這樣的話,能節省不少的成本。”
總而言之,對于一些嚴謹的科學問題,以及牽涉到自身利益的重大問題,我們都要提高警惕,不要輕信預期理由。但若是不牽涉道德品行,如在營銷和勸服他人時,也可以恰當地運用預期理由,在某些情境下,這的確是一種說話技巧。
上一篇:“請你相信我,那只是一個例外”|訴諸規則以外
下一篇:“這是名人說的,難道也是錯的嗎”|訴諸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