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里的重頭戲是到親朋好友和鄰居家拜年。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即向長輩叩歲;賀年指平輩相互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中開始。正月初一一早,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長輩要將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年后,人們外出拜年,互道“過年好”。
舊時人家,倘親朋過多,難以一一登門,便差使仆人帶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二寸寬、三寸長的卡片,上寫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稱為“飛帖”或“投謁”,類似于今天流行的賀年片。各家門前貼有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專門承收飛帖。大戶人家還要特設“門簿”記錄客人飛帖,其首頁通常虛擬四位“親到者”以圖吉討彩:一是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二是富有余老爺,住元寶街;三是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四是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
大約從清代起,拜年又興“團拜”新式。有記載云“京師于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便是一段有關拜年新禮儀的真實記錄。時至今日,只要能夠恰如其分地表達祝福,拜年已不拘于定式,賀卡拜年、電話拜年、電郵拜年、短信拜年都是不錯的選擇。
上一篇:抱怨需要大智慧
下一篇:接待多批客人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