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三、吟詩應對初相識 同窗共學成好友
——毛澤東與蕭三應對吟詩
蕭三:1896—1983年,又名愛梅,號子璋,家中排行老三。湖南湘鄉人。毛澤東的同學,新民學會會員。1919年參加五四愛國運動,1920年赴法勤工儉學。1922年經胡志明介紹加入法國共產黨,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赴蘇聯學習,曾和陳喬年一起將《國際歌》譯成中文。1924年回國,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員并擔任多項共青團領導職務。1939年到延安負責主編《大眾文藝》和《新詩歌》兩個刊物。先后撰寫了《毛澤東同志傳略》、《大革命時代的毛澤東》、《毛澤東同志的兒童時代》、《毛澤東同志的青年時代》、《毛澤東同志的青少年時代》等。新中國成立后先后任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及顧問等多項職務。
1.對楹聯結終生知己 辦雜志發表散文詩
蕭三自幼聰慧好學,不滿4歲就入私塾學習。1907年他讀完八年私塾后,與二兄蕭子升一同考入了父親蕭岳英任教的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兩年后的秋天,毛澤東從韶山也考入該校讀書,二人在一起學習,時有往來,并且在未來的歲月里他們由學友到朋友,最終成為久經考驗的戰友。
蕭三出身較富裕,又是本籍人,開始他雖然與毛澤東有些來往,但對毛澤東還不甚了解,因此也和其他同學一樣,瞧不起這位外地來的“鄉巴佬”。有一次,毛澤東得知蕭三有一本專寫華盛頓、林肯、拿破侖、彼得大帝等世界名人的《世界英雄豪杰傳》,十分高興,即前往借閱。
“書倒有一本,但我借書給別人,向來是有講究的。”蕭三說。
“小弟愿意領教,”毛澤東謙恭地說。
“我的書,有三種人不能借。”
“不知是哪三種人?”
“無真才實學者不借,庸庸小人者不借;三嘛,我出聯而不能答者不借。”
毛澤東微微一笑說:“小弟不敢自命才高博學,但閱書心切,請仁兄出一聯如何?”
蕭三見毛澤東這么心切,便說出一聯:
目旁是貴,瞆目不會識貴人。
從對聯的平仄上來判斷,蕭三的出對是下聯。毛澤東聽過以后,略一沉吟,從容地應對出上聯:“我就冒昧地對一聯,并將此聯贈仁兄,請聽:
門內有才,閉門豈能納才子?
蕭三聽罷,既佩服毛澤東的才思敏捷,又為自己的言行而羞愧。他滿面通紅,低下頭去說:
“請恕小弟無禮,賢兄大才,愿為知己,地久天長!”
說完,立即拿出《世界英雄豪杰傳》一書,雙手捧到毛澤東眼前。毛澤東雙手接過書,連聲道謝,二人握手大笑。從此,毛澤東與蕭三成為知心好友。
這是一個析字聯。析字聯包括拼和拆兩種,蕭三的出對為析字聯中的拆拼合一聯,“目”與“貴”合成了“瞆”字,但是在下半句中,又將“瞆”字拆為“目”與“貴”兩字,是一種難度較高的對聯。
毛澤東的對句對得極妙,在技巧方面,與出對完全呼應,“門”與“才”合成一個“閉”字,在下半句中又將“閉”字拆成“門”與“才”二字,而且從出句和對句內容上來說,對句遠遠優于出句,尤其是出句的前半部分,明顯有牽強附會之嫌,而且聯語立意不高,對句卻技高一籌,不僅語出自然,毫無斧鑿之痕,而且立意高雅,顯示了毛澤東的超人智慧和自信。不僅如此,此情此景,還有一定的針對性,其實毛澤東的對句也是對蕭三借書設卡進行了很有分寸的責怪。
聯語貼切自然,妙語連珠,充分展示了二人的聰明才學,二人以聯為媒,從此成為好友。他們經常在一起散步、游玩,交流學習心得,評論詩文,暢談天下時事,結下了深厚的同窗之誼。
1918年,毛澤東、蔡和森、蕭三等在長沙創建新民學會,他們的接觸更為頻繁。1919年毛澤東創辦了《湘江評論》,蕭三的第一首公開發表的散文詩《節孝坊》,就是在《湘江評論》創刊號上發表的。后來,毛澤東領導了秋收起義,蕭三則先到法國勤工儉學,后來又兩次到蘇聯從事國際革命活動,特別是第二次去蘇聯,在那里度過了將近十年的光景。
2.老友重逢興致高 梅花一詩寫得好
1939年初春,蕭三經共產國際的批準,從莫斯科秘密回到延安。當天晚上,毛澤東設宴款待老友蕭三。他們古今中外,侃侃而談,歡聲笑語熱鬧非凡。
1939年5月5日傍晚,毛澤東到“魯藝”看望蕭三,蕭三出迎,毛澤東邊走邊說:“特來專程拜謁。”談話中,蕭三說自己在國外搞文學是“賣獨行市”(湖南土語,即獨一無二之意)。在那邊的中國人只有自己搞文學。寫過幾首詩,人們就稱他為“詩人”,其實很慚愧……毛澤東肯定說:“是詩人。”蕭三又謙虛地說:“自己寫東西很遲緩,難成,不能下筆千言。”毛澤東說:“下筆千言的,有時離題萬里。”
蕭三在延安期間經常有新詩問世,毛澤東總是認真閱讀,有時也提出一些修改意見。蕭三曾經將自己在蘇聯寫的詩稿送給毛澤東,請毛澤東指正。毛澤東略讀之后,說蕭三的《梅花》一詩寫得好,并將詩稿留下細讀。
蕭三的梅花詩是這樣寫的:
過年時節看梅花,折下一枝帶回家。
梅花插在花瓶里,不怕冰雪再凍它。
熱酒一壺客滿座,對梅痛飲作詩歌。
梅花心里暗滿足,冷笑姊妹無幸福。
春天過后雪盡消,顆顆青梅掛樹梢。
回頭來看花瓶里,那枝梅花全枯了。
1939年6月17日,毛澤東寄還蕭三的手抄詩本時,附一信。信中說:“大作看了,感覺在戰斗,現在需要戰斗的作品,現在的生活也全都是戰斗,盼望你更多作些。……”
毛澤東給蕭三的信手跡
3.寫《毛澤東傳略》 送毛澤東赴渝
蕭三在蘇聯的時候寫過《毛澤東傳略》,回到延安后,想對《傳略》進行增補和修改。和毛澤東聊天的時候,蕭三征求毛澤東的意見:“假如主席不反對‘翻古’,請毛主席詳細談談……”毛澤東說:“無事時‘翻翻古’也有趣味。我可以在政治上幫助你,不過你要研究調查一些歷史事實才能寫東西……把一些歷史事實寫出一部小說來,拿一個人作引線,那是有味的。不過斯諾纏了我四個夜晚,以后我再也不愿意談自己的什么了……”最后毛澤東說道:“等我休息的時候同你談。”
1945年2月,毛澤東看了蕭三采寫的有關他的傳記文章《第一步》后,感到很滿意,給蕭三寫了一封信:“你的《第一步》,寫得很好。你的態度,大不同于初到延安那幾年了,文章誠實,懇切,生動有力。當然,從前你的文章也是好的,但是現在更好了,我讀這些文章,很得益處。……”
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飛赴重慶與蔣介石談判,蕭三懷著激動的心情去機場為毛澤東送行。他為毛澤東不顧個人安危,深入虎穴的大無畏精神和革命家的氣魄所感佩。從機場歸來,寫下了激情奔放的《送毛主席飛重慶》:
毛主席坐車一進飛機場,
千百個人立即大鼓掌。
千百雙眼睛從此都目不轉睛,
一直送他到飛機上。
毛主席站在飛機的門口,
慈祥地望著眾人一揮手。
眾人鼓掌然后手齊飛,
場中頓時長出千株柳。
人民感謝他救民于水火的精誠,
人民信任他的大智、大勇、大仁,
人民衷心地祝福他康健,
人民用自己的力量維護他的安全。
毛主席飛去了,
臉上含著幾分憂色。
他一貫憂國憂民,
今天更加顯得深刻。
詩歌表達了對毛澤東的無限崇敬和愛戴,同時也表現了對毛澤東只身入虎穴以及中華民族的擔憂。
毛澤東和蕭三小學時代是同窗,師范學校又是同學,他們一起參加新民學會,一道在北京投身新文化運動,后來又能在延安共事,新中國成立后又保持了長達二十七年之久的友誼,經常書信往來,談詩論詞,可謂終生好友。
上一篇:《過許昌陳紹休聽詩·游魏都毛澤東悲歌——毛澤東與陳紹休》毛澤東詩詞故事
下一篇:《愛君東閣能延客·別后西湖賦予誰——毛澤東與王熙》毛澤東詩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