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洲拾翠暮忘歸
張先是北宋時期著名的詞人,在他四十二歲那年與二十四歲的歐陽修同榜中進士后,便開始了小官吏的生活。他出任嘉禾判官,雖說職位不高,但他為人風趣,在悠閑的生活中頗能自得其樂。
在我國民間習俗中,百姓們都要過寒食節。這寒食節在清明節的前兩天,據說是為紀念兩千多年前的介子推。
從寒食節到清明節,是民間百姓進行春游和掃墓的日子。在這幾天里,人們都要收拾干凈、打扮整齊去踏青,或是郊外,或是山上,慶祝春的到來。掃墓雖不是令人喜悅的事情,但在緬懷前人的同時,對后人也是一種鼓勵,使后人在春天時有一種向上的勁頭,使一切欣欣向榮。在我國南方,還有在這時賽龍舟、蕩秋千的習俗。
話說這一年的寒食清明,著名詞人張先已是八十六歲高齡的暮年衰翁了,他在自己的家鄉吳興過這個特別的節日。此時的張先,人雖老了,心卻沒有老。故鄉人民充滿青春活力的千人龍舟競渡,把一條江鬧得水揚舟飛,一艘艘龍舟在一個個精壯年輕人數十只槳的推動下,簡直如射出去的箭;而岸上觀賽的人們,時而擂響大鼓為他們鼓勁,時而屏住呼吸、睜大眼睛,看出個勝負。
踏青游春的人們熙來攘往,把春吵醒了,在枝頭、在草尖亮處展示出春的各種姿態。
家鄉勃勃的生機,一派盎然的春意,這一切都深深地感染了老詞人,于是他寫下了一首洋溢著清新生命活力的小詞《木蘭花》:
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秋千游女并。芳州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
行云去后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此詞上闋盡寫白天游春的熱鬧場面,是由四幅場景,寫的是吳地的四種傳統習俗,兩兩對應組成,前兩幅是特寫,后兩幅是泛寫。第一句寫吳兒競舟。寒食節舉行龍舟競賽,是吳地相沿的風俗,可以想象一下寬闊的江面上萬舟競渡是多么的熱鬧激烈,氣勢宏大啊!
你看,江上小伙子們正駕著輕快的龍舟在江上比賽;江岸上,姑娘們成雙成對地在高高的秋千架上飛蕩。再放眼遠望,郊野綠洲,踏青的人們絡繹不絕,有的彎腰采集花草,有的漫步其間流連忘返。動有競渡的熱烈歡呼聲,蕩秋千時的歡樂聲;靜則有踏青的人們的輕聲細語,恐怕因自己太高的聲音,撕破了這幅春游圖。
春日的白天是這般美好,生活情趣那樣盎然。
漸漸地,白天急管繁弦的庭院靜了下來,留下的只有心頭的余音。不知什么時候,天際懸上了一鉤羞答答的、如眉的新月,靜靜地潑下滿庭院的清輝。這時,在悄悄飄落的是紛紛揚揚的柳絮,但在月光下它已不能像白天那樣看得十分清楚,而是融入一片朦朧的月色之中。
隨著夜色越來越深,游人漸漸地散去,不久,就如天上的片片浮云,飄游得無影無蹤,只有朦朧的月光,將遠遠的青山染上一層淡淡的暮靄。
這首《木蘭花》寫的都是作者眼中所見的景象,是位暮年衰翁的客觀觀察。盡管詞人已經高齡,卻在不多的字數中,層次十分清楚地寫出了寒食節從白天到傍晚到月夜的景色。全詞從熱烈歡快漸趨恬靜寧謐,成功地表達了一位悠閑老人獨有的一種心態。
張先因為詞中喜用“影”字,人稱“張三影”。與柳永齊名,但才力不如柳永,而工巧、含蓄則過之。代表作如《天仙子》(水調數聲持酒聽)、《歸朝歡》(聲轉轆轤聞露井)、《剪牡丹》(綠野連空天青垂)、《一叢花令》(傷春懷遠幾時窮)等。詩歌亦負盛名,詩筆清麗老妙,如《吳江》《如西溪無相院》等。著有《安陸集》一卷、《張子野詞》二卷傳世。
上一篇:花自飄零水自流
下一篇:誰便道、今夕清輝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