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來歷
【點睛之筆】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名重五節、端陽節。這一節日的起源眾說紛紜,有紀念屈原說、紀念曹娥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龍神說等許多說法,但多數人都認同這是紀念屈原的節日。端午的習俗有吃粽子、賽龍舟、打馬球、戴香包、掛艾草等。
【經典解讀】
屈原(約前340~前278),漢族,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后裔,主張聯齊抗秦,提倡“美政”。
屈原早年受楚懷王寵信,任左徒、三閭大夫,經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他主張彰明法度,舉賢任能以改革政治,同時他還主持外交事務,主張與齊國聯合,共同與秦國抗衡。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和他人的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也被楚懷王逐出郢(yǐng)都,流落到漢北。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而死。
據《續齊諧記》和《隋書·地理志》記載,屈原是農歷五月初五投江自盡的。中國民間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就源于人們對屈原的紀念。
上一篇:國學《“立子殺母”的規矩》賞析
下一篇:國學《“糟糠之妻”的由來》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