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子殺母”的規矩
【點睛之筆】
立子殺母的現象在北魏建國初期特別流行,其實這種做法最早是從西漢的武帝開始的。
【經典解讀】
漢高祖劉邦去世后,十七歲的劉盈登上皇位,其母呂雉臨朝稱制,手握政權。惠帝死后,又先后立了年紀很小的皇帝劉恭和劉弘,也都被廢,呂后實際控制政權長達十六年。漢武帝十六歲繼位,因上有威望頗重之太皇太后竇太后掣肘,處處志不得申。漢武帝劉徹年老時,想立幼子劉弗陵為太子,但當時劉弗陵只有五六歲,劉徹擔心劉弗陵的母親鉤弋夫人會像呂后和竇太后那樣專權而動搖劉氏的天下,決定先下手為強,就找個理由把鉤弋夫人給殺了。
漢武帝“立子殺母”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避免“主少母壯,女主獨居驕蹇”。
后來,為了防止老皇帝駕崩后,小皇帝年幼無知,其母卻年輕力壯,臨朝專權,北魏從建立那天起就實行了“立子殺母”的規矩。例如,道武帝的寵妃劉貴人在兒子拓跋嗣(后為北魏明元帝)被立為太子之前,即按北魏后宮舊例,被道武帝賜死;456年,年僅兩歲的拓跋弘被立為太子,其生母李貴人也依舊例被賜死,拓跋弘改為由皇后馮氏撫養。馮氏視太子為己出,也算是盡職盡責。拓跋弘十二歲登上帝位(是為獻文帝),由于年幼,先由馮太后當政。拓跋弘親政以后,馮太后無法插手國事,于是他們之間不可避免地產生了隔閡。后來拓跋弘被迫將皇位禪讓給更年幼的拓跋宏,而自己也被馮太后毒死。從這件事中可以看出,“立子殺母”也沒能阻止女人當政。
到了魏宣武帝時,元翊(yì)(元翊就是拓跋翊。之前,鮮卑姓氏“拓跋”此時已改成了漢族姓氏“元”)在七歲時被立為太子,但他的母親胡太后竟然幸運地躲過一死,可能是宣武帝認為這個規矩太過荒誕和殘忍,所以沒有認真執行。
上一篇:國學《“福”字倒貼的由來》賞析
下一篇:國學《“端午節”的來歷》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