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邱(qiū)
151 邱(qiū)
【尋根溯源】
邱姓主要有四種來源。一是出自姜姓,為姜太公的后裔。西周初年,太師呂尚(姜姓,呂氏,名望)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于齊,建齊國,都營丘(今山東淄博市東北舊臨淄),號稱齊太公,俗稱姜太公。其子孫中有以地為氏的,稱為丘氏。史稱丘姓正宗。二是出自姒姓。夏帝少康時,封其小兒子曲烈于鄫(今河南省柘城縣北),至周靈王時,為莒國所滅,其子孫去邑為曾氏,其后分支中就有以丘為氏。此為曾、丘聯宗之說。三是出自媯姓,以地為氏。春秋時,陳國(開國君主是胡公滿)有宛丘,邾國(傳為顓頊后裔挾所建,曹姓)有弱丘,居者皆以“丘”為氏。四是出自他族改姓。如漢代少數民族烏桓族有丘氏。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有鮮卑族復姓丘林氏、丘敦氏改為漢字單姓丘。這幾支以丘為姓的宗族,后來大多數都改了邱姓。滿清入關以前,這個家族大多是以“丘”(古時的“丘”與“邱”通用)為姓的。一直到清雍正皇帝時,才由于避諱孔子(名丘,字仲尼)的名號,而下令把“丘”一律改為“邱”姓,表示對至圣先師的崇高敬意。因此,丘、邱本同源。民國初,近代詩人邱逢甲倡議復丘姓本字,他首先將本人姓名寫作丘逢甲,閩、粵邱姓族人也紛紛響應改邱為丘,但仍有不少邱姓人繼續沿用邱字。結果現在的邱姓人士隨處可見,而以丘為姓的人反而不多了。邱、丘實則為一個姓氏。
【變遷分布】
早期在山東一帶活動。秦漢以后,遷至河南、陜西、山西、江蘇、浙江、四川甚至遠播福建。在河南郡(今洛陽)、扶風郡(今屬陜西)、吳興郡(今屬浙江)形成郡姓望族。宋代時期,則集中分布在福建、湖南、江蘇、浙江等地。明代時期,已經遍布各地,尤以江西、福建、江蘇最為集中。當代在四川、湖南、廣東分布最為密集。
【名人薈萃】
邱遲:南朝梁時文學家。字希范,吳興烏程(今浙江湖州市)人,靈鞠之子。初仕齊,官殿中郎。入梁,官司空(一作司徒)從事中郎。邱遲能詩,工駢文,辭采逸麗。鐘嶸說“邱詩點綴映媚,似落花依草,故當淺于江淹,而秀于任昉”(《詩品》)。但他最負盛名的不是詩,而是駢文《與陳伯之書》,勸伯之自魏歸梁,是當時駢文中的優秀之作。
邱處機:原名丘處機,后因避孔子的名諱,將丘寫成邱。元代道教全真道道祖。登州棲霞人(今屬山東)人。他19歲時在寧海拜王重陽為師而出家為全真道士。丹陽子馬鈺、長真子譚處端、長生子劉處玄、長春子邱處機、玉陽子王處一、廣寧子郝大通、清靜散人孫不二(馬鈺之妻),合稱“全真七子”。王重陽死后,他潛修于龍門山,形成龍門道派,被成吉思汗召見于雪山,尊為神仙。
邱濬:明代著名學者、政治家和經濟學家。出生在海南島瓊山,府城鎮下田村人。他為官40年,歷任編修、侍講學士、翰林學士、國子監祭酒、禮部侍郎、尚書、纂修《憲宗實錄》總裁官、文淵閣大學士、戶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等職。是一位從邊陲海南島到京城的布衣卿相,史稱海南四大才子之一。同海瑞被譽為“海南雙壁”。著有《大學衍義補》等著作。
上一篇:百家姓《徐(xú)》姓起源
下一篇:百家姓《駱(luò)》姓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