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孟超
【原文】:
據(jù)說桂林是沒有秋的,因為秋老虎過了之后,便就快到了冬天了;可是事實也不盡然,在八九月間,一陣熱雨之后,到了晚上,也總有一些滋味和夏天不同的涼意。
你走過長街上,麻布汗衫在身上利落了許多,覺不到汗粘,到也蠻清爽的。蒲扇是不合時宜了,用過了這么長久的暑季之后,在秋風起時,自然會把它捐棄了,手里邊去了一些累贅,也許感到輕松了許多。
當你走到樹底下,也照樣的飄下了一兩片樹葉,雖然用到不猛然的一驚,但秋的感念多少是存在的。
除此,街頭上,庭院里,我也找不出秋的征象了,這大約是那些人認為是沒有秋的原因吧。
記得在上海時,秋一到,馬上路口里就有敲著木梆的賣白果的聲音,他象候鳥一樣,才準確哩,那聲音真使人有說不出的寂寞之感啊;尤其是熱天還沒有過完,大商店,小商店,百貨公司,都掛出“秋季大減價”的市招,觸目驚心,使你任管怎樣的熱中,總不會不覺秋是在心里哆嗦的。
北平,我也曾去過,秋更是容易感到的,且不必說西山的紅葉,北海的殘荷;就是東西來順,便宜坊等處的涮羊肉,烤鴨,都按時上市了,即使天氣還熱燥燥的,那你能說他不是秋天嗎?
我的故鄉(xiāng)——青島,更是一個最好秋的圣地。那里,山,在初秋,被翠綠的草色點染的更加清秀妍麗,遍山的爬山虎的葉子,紅的象胭脂一樣,不用三杯兩盞也就心醉了。自然海浴場是闌珊了,軟沙的輕夢,也快到了醒的時候,但晚間山高月小,秋濤擊著巖石,南海沿人跡還不冷落,在煦煦的余溫中,臨著海去聽秋聲,的確會使人心情奔放的!
那都是抗戰(zhàn)前的事,不談他也罷。
不過,有人告訴我,在關外,秋高馬肥的時候,聽到了一聲旅雁的唳聲,總有一點蒼涼之意,那情景是介乎悲爽之間,很可代表了秋那種使人捉摸不定的味道,可惜我沒有有到過關外,還得留待失地收復之后,再去領略吧。
抗戰(zhàn)之后,我也曾在初秋的夜晚,在大別山作過隨軍的長征;我也曾在黃鶴樓頭,對著秋的江流,作為夏口漢陽的遠矚;我也曾突破敵寇的包圍,登過武勝關,偷越了雞公山的腳麓;我也曾在襄江的古渡,看過落日,吊過三國的遺跡;……然而,那些時候,秋似乎不在心上似的,雖然也倏忽的過去了,可沒曾留下了凄涼的感覺。
桂林,不似上海,不似北京,不似青島,更不似皖鄂各地,畫家雖也曾畫出了“漓江秋渡”的畫意,但我站在中正橋頭,感不到桂林同別處那里有甚么不同呢?
往年秋天一來,總要舉行一次籌募寒衣大會,那可使我們覺到秋天到了,壯士衣單借以作為秋的表征的,但今年還沒開始,更使人覺到秋意薄了。
秋天,只低徊于歐陽子的秋聲賦,那總不免使人氣短的,抗戰(zhàn)已經(jīng)四個年頭了,不但我們的力量,應該愈磨愈壯,而且心情也需要更健強些,那里能受了時令的搖動呢?
讓我來摩擬一下吧,新谷是在收割中,無邊的大野,撒下了遍地的黃金;農(nóng)夫農(nóng)婦們,紛忙在田畝里,都辛勤的露出了笑臉;沒有作戰(zhàn)的部隊,也放下了槍桿,幫助著他們秋收,田垅中嚷起生產(chǎn)的歌聲,收割的歌聲,這是多末自然的,美妙的,使人興奮的,抗戰(zhàn)中的歡愉的畫面呵。
再想下去,秋收之后,食糧是充實了,人民生活是安定了,士氣也增加了,抗戰(zhàn)是在無形中添了不少的勁兒,我不能卑薄秋,而滿懷的喜悅,正為著秋而鼓舞哩。
這樣,這樣,我飄飄然的贊頌著秋的來臨!
可是,不知道為什么,心稍微一沉,又似亂夢被打破了一般。到處都鬧著米價的高漲,正如秋潮般的洶涌。物價也象與米價競賽似的,只見他不斷的升起,沒有低落的希望,大家都皺著眉頭,喊出了困苦的呼吁,秋沒曾使人悲感,人倒使秋添上了不少的蒼涼了。
今晚,踏著涼月的影子,想到秋,也感到秋了;但心實在飄不起來,生活下墜著,氣壓鉛樣般的低沉著,緊壓著,不知為什么忽然記起了魯迅先生一句舊詩:“曾經(jīng)秋肅臨天下,”反復了多時,以后的是甚么,卻記不起來了。
【作者簡介】:
孟超(1902——1976),筆名東郭迪吉等,山東省諸城縣人。現(xiàn)代作家。文革中慘遭迫害致死。著有詩集《候》、《殘夢》,小說集《沖突》,雜文集《長夜集》、《赤偃草》、《水泊梁山英雄譜》等。1961年編寫了歷史劇《李慧娘》。
【鑒賞】:
有感于秋的慨嘆不知聽過多少次,講秋說秋的作品不知看過多少,比照《秋的感懷》這篇散文,總覺出這篇作品中含著一份與眾不同的新的感受,一種新的風格。作者沒有對秋進行庸俗、枯燥的繪景,而是用一個個簡潔的段落,以一種老到精練的筆法,表達出自己對秋的自然、對秋的社會的認真深考。作品中采擷著天南地北的秋意,比較著,品嘗著濃淡各異的秋的滋味。有桂林那“沒有秋”的秋,。有上海那寂寞的“在心里哆嗦”的秋,有北平那隨處可見的秋,有青島那令人心醉的秋,有關外那地道的秋,還有皖鄂各地那引人遐想的秋。這里對自然界的秋滲透著潛在的社會內(nèi)容的思考,自然的秋和人世的秋揉合在一起,借寫秋意,流露出對自然,尤其是對社會的判斷和衡量。在皖贛各地對秋的體會,其中自然而然地透露著社會的動蕩和斗爭的內(nèi)容,而對秋收的田野的想象以及對秋潮般洶涌的漲價的怒怨也是品秋的意外收獲。作者滿懷喜悅地對著秋的自然歌唱,因為這自然中含著人世間美好的部分一一正義、樂觀的力量鼓舞著他的靈魂,多想沉醉在這美妙自然和美好社會的包圍之中永不醒來!但是,一種社會的責任感和憂思,使他又在以不現(xiàn)實中清醒,人間還有丑惡的紛擾,這種壓抑和缺憾使作者從歌唱進步的亢奮和昂揚之中轉(zhuǎn)入低沉,皺起了眉,自然的秋意同這種陰沉的壓抑的社會相伴,結(jié)果只能產(chǎn)生出悲戚、蒼涼。結(jié)篇時,作者引用魯迅的詩《亥年殘秋偶作》中的頭一句,故意省略了以后的“敢遣春溫上筆端。塵海茫茫沉百感,金風蕭瑟走千官。老歸大澤菰蒲盡,夢墜青云齒發(fā)寒。。竦聽荒雞偏闃寂,起看星斗正闌干”幾句,既有欲言又止,引人深思的效果,又得以含蓄地表達出作者的對丑惡社會、邪惡勢力的反抗和憎惡。
上一篇:魯迅《秋夜》抒情散文鑒賞
下一篇:峻青《秋色賦》抒情散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