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
儒家論學,把學問看作修身入世,完善理想人格(君子)的途徑。『學習』即學習道德知識,這是儒家首先強調的。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認為道德信念的形成、道德品質的養成,必須重視道德知識的學習。同時還指出不好學者有『六蔽』:『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論語·陽貨》)孔子本人就是『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荀子強調學習道德知識是達到最高道德境界的基礎,認為『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荀子·勸學》)在重視學習道德知識的同時,儒家還重視道德思維的訓練,注重學與思的結合,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45
【解讀】
玉石是天然生成的,但要成為有用的東西,還得要經過打磨加工。用這個道理來說明學習的重要性,要比西方哲學家洛克的“白紙說”更切合實際一些。洛克認為,人的心靈天生像一張白紙,后來通過經驗積累和學習,便在白紙上畫出了各種圖畫。
玉石同白紙顯然不一樣。白紙什么都沒有,而玉石則包含了潛在的有用成分和價值。白紙上的痕跡是外力機械地加上去的,琢磨玉石則是讓它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
儒家學者一方面承認人所擁有的天賦和才能,不像白紙一無所有,另一方面則強調開掘和發展天賦、才能,必須通過學習的過程,使他們得到充分的展現。確定了這個大前提,剩下的問題便是開掘的具體方法和技巧,是具體的操作方式問題。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出自《三字經》
【譯文】
玉不打磨加工,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不去學習,就不懂得道義。
46
【解讀】
我們可以把這句話視為孔子所提倡的一種讀書方法。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被書本牽著鼻子走,失去主見,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即指此意。而如果一味思考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的學習和鉆研,則終究是一無所得。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真知。孔子在《論語·衛靈公》中還說過:“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這些都是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西方的哲人康德也說:“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這與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以說是驚人的一致。可見,人類在知識的學習和獲取上,不論地域、種族如何差異,其根本性原則往往是一致的。
【原文】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①,思而不學則殆②。”
——出自《論語·為政》
【注釋】
①罔:迷惑,糊涂。
②殆:疑惑,危險。
【譯文】
孔子說:“學習但不去思考,就會罔然沒有收獲,只思考但不學習,就會心中充滿疑惑。”
47
【解讀】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受到后代知識分子的極力贊賞。他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精神十分可貴,但更可貴的是,他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以不善者為師,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這段話,對于指導人們修身養性、增長知識,都是有益的。同時也體現了與人相處的一個重要原則。隨時注意學習他人的長處,隨時以他人缺點引以為戒,自然就會多看他人的長處,與人為善,待人寬而責己嚴。這不僅是提高自己修養的最好途徑,也是促進人際關系和諧的重要條件。
【原文】
三①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自《論語·述而》
【注釋】
①三:虛數,極言多。此句中泛指多人。
【譯文】
幾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他不好的方面就對照改正自己的缺點。
48
【解讀】
這句話說的是為學的幾個層次,或者說是幾個遞進的階段。“博學之”意謂為學首先要廣泛地獵取,培養強烈的好奇心。“博”還意味著博大和寬容。唯有博大和寬容,才能兼容并包,使為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泛愛眾,而親仁”。因此博學乃能成為為學的第一階段。越過這一階段,為學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審問”為第二階段,有所不明就要追問到底,要對所學加以懷疑。問過以后還要通過自己的思想活動來仔細考察、分析,否則所學不能為自己所用,是為“慎思”。“明辨”為第四階段。學是越辨越明的,不辨,則所謂“博學”就會魚龍混雜,真偽難辨,良莠不分。“篤行”是為學的最后階段,就是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篤”有忠貞不渝、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堅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確的目標、堅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篤行”。
【原文】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①行之。
——出自《中庸》
【注釋】
①篤:踏實。
【譯文】
廣泛地學習,審慎地詢問,慎重地思考,明確地辨析,踏踏實實地實踐。
上一篇:《樂》文化國學經典解讀
下一篇:《和》文化國學經典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