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學衡派
以南京東南大學教授胡先骕、梅光迪、吳宓等人組成的作家群體。他們都是歐美留學生,以1922年1月在南京創刊《學衡》雜志而得名。
學衡派以“學貫中西”、 “博古通今”相標謗,以“昌明國粹、融化新知”為宗旨,反對一切新學說,反對介紹西洋進步文藝思潮,詆毀辱罵新文化運動倡導者。實際上,他們是一群身著西裝革履的封建遺少,因此,除了具有封建文人本色外,還有歐化洋奴的特點。胡先骕先后發表了《中國文學改良論》(上), 《評嘗試集》、 《評五十年來的中國文學》;梅光迪發表了《評提倡新文化者》, 《評今人提倡學術的方法》;吳宓發表了《論新文化運動》等文章,他們的論點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反對文學革命論。他們認為白話文的提倡,只是文學中一種應時而生的循環現象,是“文學體裁之增加,實非完全變遷,尤非革命也”。 “西國名家”大多“斥文學進化論為流俗之錯誤,而吾國人乃迷信之”。其次,鼓吹文言勝于白話,白話不能替代古文。他們認為,文言“除少數艱澀之句外,莫不言從字順”。 “用白話以敘說意深之理想,最難剴切簡明”。 “詩家必不能盡用白話”, “無論何人,必不能以俗語填詞”。再次,言文不能合一。他們認為: “言文合一,謬說也。歐西文言,何嘗合一,其它無論矣”, “語言若與文字合而為一,則語言變而文字亦隨之而變,向使以白話為文,隨時變遷,宋元之文,已不可讀,況乎秦漢魏晉乎?此正中國言文分離之優點,乃論者以之為劣,豈不謬哉!”最后,認為文章成于模仿。后代文學都是從中國古典文學模仿而來的。 “古今之大作者,其幼時率皆力效前人,節節規撫,初僅形似,繼則神似,其后逐漸變化……未有不由模仿而出者也。”如果破除舊時模仿之習,那將廢棄一切規律而無所借鑒。上述幾個方面, 集中到一點,就是企圖使封建的舊文學得以永存。
學衡派不僅反對新文學革命運動,而且攻擊馬克思主義,梅光迪在《評提倡新文化者》一文中攻擊說: “馬克思之社會主義,久已為經濟學家所批駁,而彼等猶尊若圣經。其言政治,則推俄國; 言文學,則襲晚近之墮落派。”他們打著“兼取中西文明之精華而熔鑄之,貫通之”的旗號, 反對所謂“專取一家之邪說”。這反映了學衡派的反動本質。
以上不難看出,學衡派是文學革命運動中的一支逆流,與當時社會上形形色色的反動思想勢力是同流合污的。由于他們以學者名流自居,以學貫中西相標謗,因而具有更大的欺騙性。他們在以魯迅為首的新文化運動倡導者的抨擊下,宣告失敗。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姚鼐
下一篇:文藝審美分類創造·宣傳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