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忘滴水之恩
季先生語錄:
從牛棚里放出來以后,有長達幾年的一段時間,我成了燕園中一個“不可接觸者”。走在路上,我當年輝煌時對我低頭彎腰畢恭畢敬的人,那時卻視若路人,沒有哪一個敢或肯跟我說一句話的。我也不習慣于抬頭看人,同人說話。我這個人已經異化為“非人”。一天,我的孫子發燒到四十度,老祖和我用破自行車推著到校醫院去急診。一個女同事竟吃了老虎心豹子膽似的,幫我這個已經步履蹣跚的花甲老人推了推車。我當時感動得熱淚盈眶,如吸甘露,如飲醍醐。這件事、這個人我畢生難忘。
《朱子家訓》中說:滴水之恩,涌泉相報。這是一種人生境界,也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方法與態度。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因此,自古以來,人們就教導自己的子孫后代,要做一個善人,更要做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這也是季先生的處世之方。季先生認為自己一生備受照顧,因此,對于每一份恩情,他都銘記于心,并且盡心盡力地回報。比如對嬸母的養育之恩,季先生深深地銘記在心里,文章中,總是說自己有兩個母親,一個是自己的生身母親,一個是自己的養身母親。嬸母晚年的時候,季先生悉心照料,無微不至。再如,在《我這一生》一書中,季先生對于那位德國房東太太十年來對自己的照顧,以及自己的感恩之情,也刻畫得淋漓盡致。
不論是嬸母的養育之恩,德國房東太太的照顧之德,還是良師益友的提攜幫助之情,季先生都一直念念不忘,都盡心盡力地去回報他們。
這對我們來說,是一種絕好的榜樣。人生在世,若想與人為善,做一個善人,就當銘記“滴水之恩”,并且,在自己有能力的時候,竭心盡力地回報對方。這樣一來,我們不僅能讓他人覺得溫暖,也能讓自己成為一個知恩圖報的人。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一個能與人為善的人應當具備的素質之一。若不然,就會成為人人所鄙視的所謂的“白眼狼”,而“以怨報德”,更要不得。
相傳公元前594年,一次,秦桓公出兵討伐晉國。作戰中,晉國將軍魏顆遇到秦國將軍杜回,兩人廝殺在一起,但是難分勝負。最后,杜回突然被魏顆用一根草繩套住了,杜回當即一個趔趄摔倒在地,最后成了晉國的俘虜。
這天夜里,魏顆做了個夢,夢見一個老人對他說:“白天那根草繩是我給你送去的。我是為了替我女兒報答你的大恩大德才這么做的。”
原來,魏顆的父親有個沒有生育過的愛妾,在他剛生病的時候,他囑咐魏顆說:“我死了以后,你千萬不要讓她陪葬,要把她嫁出去。”但是,父親彌留之際又說:“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讓她為我殉葬。”但是,父親死后,魏顆并沒有讓父親的愛妾為父親陪葬,而是把她嫁給了別人。當其弟問起的時候,魏顆說:“父親當時病重,神志不清,所以,我還是遵照父親清醒時的囑咐,把此女嫁了出去。”
關于感恩,還有這么一則故事:
據《后漢書·楊震傳》記載,楊震的父親楊寶九歲時,在華陰山看到一只被老鷹擊傷的黃雀,傷痕累累,卻偏偏又被螞蟻尋上,因此,痛苦不堪地在地上掙扎著。楊寶萬分可憐它,于是就把這只黃雀帶回了家中,給它療傷,給它喂食。一百天以后,這只受傷的黃雀好了,終于有一天,它飛走了。
當天夜里,楊寶的屋里出現了一位黃衣童子,向楊寶跪謝道:“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愛救拯,實感成濟。”說完,便贈予楊寶四枚白環,說:“這四枚白環,將保佑恩人的子孫位列三公,為政清廉,處世行事像這玉環一樣潔白無瑕。”果如這位黃衣童子所言,后來楊寶的兒子、孫子以及曾孫,都做了大官,并且各自成就了一番煊赫的政績。
這兩則故事,就是歷史上“結草銜環”的典故。所以說,人生在世,我們要做一個知恩圖報的人,即便是滴水之恩,也應當謹記在心。這樣,才能與人為善,才可能成為一個善人。不然,則可能處處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處處與人為敵,而這樣的人生,是不快樂的。
上一篇:自強不息,不虛度人生
下一篇:虛懷若谷是一種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