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俊山
王幅明
車過汩羅,我的心一下子揪緊了……
雪紛紛揚揚地下著。世界披上了一層偽裝。奔流著的汩羅江依舊翻滾著黃色的波浪。
我凝神于混濁的旋渦。心里沉甸甸的。
這里有一個不死的魂靈。
一條江使歷史變得短暫。兩千年過去了,那場悲劇卻好象發生在昨天。
我凝神于汩羅,讀一部沉重的大書。
歷史總是常讀常新的。無論多么久遠的過去,在時間的鏈條上終歸聯系著現在,并要通向未來的。因此,任何時代的人們,當其面對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之際,都會觸發關于歷史和現實的聯想,獲得某種啟悟。我想,王幅明的《車過汩羅》就滲透了歷史感和時代意識,從而顯示出深沉的抒情品格。
汩羅江是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信而見疑,忠而被諺”(《史記·屈原列傳》)的情況下,懷著對楚國前途和個人命運的無限憂憤沉江殞身之地。當詩人行車經過這個曾經發生過那場歷史悲劇的地方,心中能無所感?所以,無須任何鋪墊,詩篇落筆即展現了詩人的現實心境:
車過汩羅,我的心一下子揪緊了……
這樣開篇突兀而有力,能夠對讀者情感產生強烈沖擊,把人們一下子就帶進濃郁的抒情氛圍。接下去一段,寫雪和江流,雖僅短短三句,卻繪出一派寒冷凜清的景象,意境驀然而出,令人戰栗而凝思。那“紛紛揚揚下著”的雪似乎有意要掩蓋歷史悲劇的遺跡,可是,“奔流著的汩羅江依舊翻滾著黃色的波浪。”自然景物的對峙被詩人敏捷地攝入詩篇,從而構成一種詩意象征,增強了詩篇的情感張力,這畫面也就成為詩人此景此情的心態圖。既然詩人已經置身于這個現實環境,歷史悲劇已經不可遏止地重現于他的心中,那么,“我凝神于混濁的旋渦。心里沉甸甸的。”就是水到渠成之筆,在自然地推進中加重了抒情力度。
如果說以上諸端還是詩人情懷的抒寫,那么,詩篇下半部分則是詩人理性思考的呈示。在這里,詩篇藝術視角由詩人主體的情緒世界轉向歷史客體的哲思世界,以冷雋而沉郁的筆觸揭示屈原“不死的魂靈”對于后人的啟迪。汩羅江依然奔流不息,它時時提醒人們在這里發生過的歷史悲劇,因此,“一條江使歷史變得短暫。兩千年過去了,那場悲劇卻好象發生在昨天。”歷史在,教訓便在。那么,那“好象發生在昨天”的悲劇還不足以令后人永遠記取,永遠警醒么?詩人在此不僅有對歷史的深沉思考,而且不無含蓄地透露出更為深遠的憂思,相當耐人尋味。因此,他不單單是自己在“讀一部沉重的大書”,同時也把讀者帶進這部歷史“大書”里了。詩篇戛然結束于這部歷史“大書”,可是,無論詩人或讀者,思緒卻在這部“大書”里久久縈回,從而領略到某種新鮮的意味吧?
全篇僅用百把字,卻寫出了歷史的厚重感,情景理相映相諧,韻味深長,不愧為一篇凝練、蘊藉、沉實、豐韻的精美散文詩。
上一篇:《身影》鑒賞
下一篇:《轉機》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