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經典概況
道家幾千年文化源遠流長,好玄虛者,以其為玄遠超邁之學,似可及實不能及,于是道家之學成了清談之資;好世俗者,以其為務實平易之學,似不可及而常及,于是道家之學又是致用之本。道家思想的無窮魅力使它在流衍中對后世一代又一代的人們產生了浸骨浹髓的影響。這遠遠超過了哲學的、或歷史的、或文學的理論研究,而在一天天、一年年的濡染中成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儒、佛之學鼎足而三。
一、道家學派人物的介紹
追溯道家之根源,不能不談及老子和莊子,對他們的認識和了解是深入了解道家學派的必由之路,況且老莊的學說是道家學派的奠基之石,后世學著無論是以文解道、以佛解道、以仙解道,終究只是對道學的闡釋,其對道學的發展都有一定的局限,從而使老莊在道家學派中具有不可超越的地位。老子和莊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在春秋、戰國時期,被人們認為是道家學派人物的還有關尹、列子和楊朱。至于老子和莊子,我們會在第二節和第三節進行詳細的介紹,茲不贅述。下面將簡單介紹一下關尹、列子和楊朱。
關尹,即司馬遷在《史記》中提及的函谷關的關令尹喜。一般認為他和老子同時,當時慧眼識老子,當老子要離函谷關遠行的時候,強留老子進行著書立說,方才有道家學派。然而,對于關尹的身世人們卻知道的甚少,只知道他生活在春秋后期,年齡小于老子。關尹要老子著書不知道出于什么動機,司馬遷曾在《老子傳》中,只記載了他對老子說的一句話:“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莊子·天下》篇也提到了他,而且是把他和老子相提并論,說他們領悟了古人傳下來的“道”,以“道”為思想之本源,以平淡與自然相處為共同的生活情趣,他們以剛柔謙下為外表,以空虛不排斥萬物為實質,建立了以“道”為本的常無常有的學說。并且稱她們為“博大真人”。由此說明關尹和老子雖然沒有師承關系,但以“道”相通,而且他認為不存一己之見來看外部世界。這說明關尹和老子的內在聯系。東漢班固在《漢書·藝文志》的“道家類”提到老子離開函谷關時,關尹放棄關令官職,隨老子而去,還作過《關尹子》九篇。但是現在關尹的著作已散佚不傳。
列子,名御寇,最早提到他的是《莊子》,亦稱之為列子或子列子。《莊子·達生》中記載列子曾向關尹請教過至人在水下潛行而不窒息、蹈火不熱,行于萬物之上而不恐懼的問題,于是有人說列子是關尹的學生。從《莊子》中可以看到,列子家里很窮,常是面有饑色,有時連飯也吃不上。傳說他曾經請神巫季咸為老師壺子看相,本來使他心醉的季咸在壺子面前黔驢技窮,使列子深為壺子高妙的學問所感動,才真正知道自己的淺薄,從那以后,回到家中,三年不出門,修養心性。他為妻子燒飯,喂豬就像侍候人一樣,從前喜歡華美雕琢的性格逐漸回復到樸素純真,神情木然地生活在世上,終身都不改變。不僅如此,《莊子》還說列子修煉得能夠駕風而行,往往是半個月就返回來,但重無所待的莊子覺得列子駕風終究是有所待,沒有進入人生最佳的逍遙游境界。這些敘說中有的其實是莊子的想象之詞,他借了列子的名義在宣揚自己的思想理論。在歷史典籍的零星記載中,人們說列子“貴虛”,即重虛無;又說列子“貴正”,即清廉自守。同時,盡管《莊子》中列子多是莊子思想的傳聲筒,不可盡信,但多少可以間接感受到他重虛無自然的思想傾向。列子的影響比關尹的影響要大得多,《莊子》里反反復復說到列子,魏晉時許多人崇拜他,甚至把他仙化,由此使列子在道家學派和道教里都占有重要的一席。
楊朱,又名陽子居。或稱楊子、陽子。關于他在道家學派中的地位有兩種意見。一種說法是,他是道家的始祖,老子和莊子繼承并發展了他的思想;第二種是老子的弟子,莊子的前驅。二者各有道理,一般認為,他是老子的弟子。《莊子》中也有記載,說陽子居曾經向老子請教敏捷干練、透徹明達、學道不倦的人是不是可以和明哲的君王相比。又曾說陽子居南行去沛縣,和西游于秦的老子在梁即河南開封相見。楊朱善辯,對列子不滿的莊子對楊朱也有些不滿。他曾說楊朱和墨翟一樣,游心于堅白同異之間,凡事好辯,搞得天下是非沸沸揚揚,以致莊子恨恨地說把楊朱的口封起來,干脆不讓他講話了。這并不是楊朱思想的主導方面。楊朱的著作今也不傳。在零星的記載中,可以知道楊朱“貴己”,追求“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也就是說,他生活最基本的出發點和終極目的,是保全自我的生命和性情,絕對地摒棄妨生害性的外部事物。同時,楊朱重順應自然。楊朱在后世的影響不及列子。而在當時的社會影響則超過了列子。孟子曾經在《孟子·滕文公》中說:“圣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孟子痛斥楊朱、墨翟,便也落了一個“好辯”的名聲。不過,我們從這里可以感受到楊朱之學在當時的重要影響。
從關尹到楊朱,可以看到道家學派的演進軌跡:與老子懷有同樣思想主張的關尹影響了列子,楊朱學于老子,由此構成道家學派人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不過關尹、列子、楊朱都沒有以他們的理論和行為實踐使老子開創的道家學派得以確立,直至莊子的出現,道家學派才真正有了顯學的地位。另一方面,由于關尹、列子、楊朱都沒有著作傳世,使人們對他們的零星認識很有局限。
二、道家思想的主要內容
1.道家的自然哲學
“道”是道家自然觀念的最高概念和范疇,道家之所以為道家是與他們對道的推崇和強調是分不開的。老莊對道的闡釋和理解便構成了道家的道論。由此,便可以理解為他們的道論就是他們的自然哲學。
道家既以“道”名,必然是奉道、守道,以“道”為學派的基本精神。實際上也是這樣,本以“道”為自然哲學核心的道家,從這里走向社會和人生的時候,也以“道”為社會和人生的基本精神。“道”是道家學派的出發點,也是道家思想的最終歸宿。老子最早把“道”引入思想領域,以“道”為自我思想的核心,從這里生發出各種社會和人生理論。莊子在這一點上步了老子的后塵,忠實地以“道”為思想之本,有滋有味地講述世界原本是怎樣的世界,社會應當是怎樣的社會以及人生是怎樣的人生。他們樂“道”,少不了要向人們解釋這“道”是什么,讓人們也像他們一樣以“道”為本。
至于“道”具體是什么。老子在《道德經》二十五章中說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從這段話來看,老子對于他所想象或說所認識的道有相當的局限性,他把道界定為先天地而產生的“物”,以寂寥、獨行為基本形態,以產生天下萬物為基本功能,其實并沒有把“道”說清楚。此外,他在《道德經》二十四章又補充“道”是:“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下不曒,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萬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老子講到“道”,你想看它是看不見的,你想耳聞卻無聲無息,用手摸吧,什么都摸不到。不是人的無能。神秘的“道”畢竟存在,只是無法來形容它,“道”處在這樣的位置,終究不是“道”本身。
莊子在“道”的問題上,受老子的影響,把“道”同樣說得也是叫人難以捉摸。莊子在《莊子·太宗師》中說到:“夫道,有請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級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從這里可以看出,莊子所說的“道”是真實可信的,沒有作為也沒有形體,可以心傳而不能口授,可以心得而不能眼睛看到,先天地而存在,不高、不深、不久、不老,超越現實的時間和空間,獲得永恒。至于道究竟是什么,在《莊子·知北游》中,莊子認為,問“道”以及知“道”與不知“道”之說,歸結為無始的一番輪“道”,說白一些,應當是:問“道”的人并沒有真正聽說過“道”,說知道“道”的人并不知道“道”。因為“道”不能夠聽說,聽說的“道”不是“道”;“道”也不能夠目睹,目睹的“道”不是“道”;“道”也不能談論,談論的“道”不是“道”。“道”是無形無名的。要論無窮與無為的是非,說知“道”的無為淺薄,說不知“道”的無窮才是真正懂得“道”。
道家的“道”的偉力超越了無垠的時間和空間,產生了萬物,而又凌駕于萬物之上。這說不清的“道”在老子和莊子的心目中,作為先念存在的“道”總離不開自然,它生于自然中,與自然融為一體,也就是自然。說天地生于“道”,萬物生于“道”,也可以說天地生于自然,萬物生于自然。老莊想用“道”來解釋自然,殊不知宇宙間自然的無窮奧秘至今都難以破譯,他們以邏輯推導稱“道”謂天地萬物的起源,而把自己的社會、人生理論都建立在“道”之上,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
2.道家的虛靜認識論
老、莊尚“道”,“道”的自然品性必定導致了道家精神的自然性。這與儒家學派所重人的社會性背道而馳。盡管常有人說道家的自然性影響到他們重視和發揮人的個性,然而,他們所重的個性其實消彌在人的自然性之中,與人具有社會性相類似,每個人都具有自然性,只說是人在社會生活中,看他怎樣把握社會性的一面和自然性的一面,孔孟注重人的社會性,而老莊注重人的自然性,他們分別把所重推演到極致,使以后的學人只能夠闡釋他們的學說,而不能夠超越以致取而代之。而從“道”出發,老子和莊子為人們展示了一副天地萬物生成的畫卷以及關系社會、人生的虛靜與無為哲學。
老子重自然,主要在于他實實在在地看到了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違逆自然的現象。人求有為,一旦有為,就失去了自然,或者說違逆了自然。他主張虛靜,在《道德經》十六章中說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月常,知常曰明。”老子表示要追求虛靜的最佳境界,從萬物生長的角度講了“靜”。“靜”就是“道”的形態,也就是萬物的自然狀態,回復本性,回復本性就是自然,總而言之,靜也就是自然。
莊子比老子更多地講虛靜,根本點與老子相一致,即以虛靜為道的形態,“唯道集虛”(《太宗師》)。故有“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天道》)、“虛無恬淡,乃合天德”(《刻意》)之說。他和老子相同的是也以此理解社會和人生,尋求社會和人生的虛靜境界,要以虛靜推于天地,通于萬物,方有所謂的天樂,從而表現出他在這一問題上比老子顯得更有熱情。
老子把虛靜理解為自然,莊子既把虛靜理解為自然,又認為虛靜是通向“道”的必由之路,而他們的歸宿都是自然。莊子在《秋水》里認為自然是事物的原色原貌,認為是對自然事物的改造,即使是局部的、細微的改造。老子和莊子都很堅決地反對用人為破壞自然,人與物應該保守自己的自然本性。這對社會和人生來說,意味著現實社會形態的消解和全面倒退,人返璞歸真,回到初生嬰兒狀態,純真自由。社會上不再存在為權勢、地位、利益產生的勾心斗角,不再存在為版圖、百姓發生的流血沖突,也不再有種種法律和道德規范約束人的行為。人在大自然的環境中,與天地萬物和諧相處,沒有思想,也沒有欲望,順應生活和生命的自然。到那時候,社會與人將進入美妙不可言說的境界。
3.道家的社會政治哲學
老莊的虛靜自然是他們人生的指導思想,也是他們政治的指導思想,只是很少有人領會老莊的政治用心,視他們是空疏而沒有實際的作用。具體來說,老莊稱道的虛靜,用于社會政治,歸結為虛靜方能無為,無為則可以無不為了。此外,老子在《道德經》三十七章中也說到,“道”常常是無所作為的,但天地萬物,哪一樣不是它造就的呢?社會上的人們并不需要有意識地去做什么事情,守“道”的法則,“道”無為,你也無為,不也就可以無不為嗎?如果是諸侯王守“道”,萬物就會自動地歸附他。用不著向孔子說的用道德治理國家,那么君王就像北斗星一樣,安居其所,百姓就像群星一樣圍繞著他。用不著像孟子說的尊敬自己家里的老人,然后推及到愛護別人家的孩子,那么天下就會像在手掌上運動一樣。守“道”不需要苦心孤詣地考慮怎樣運用道德規范人的行為,也不需要用心計考慮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簡便而且易行。莊子在這無為與無不為上比老子說得更為透徹和全面。
4.道家的人生哲學
道家哲學是以人生哲學為核心,其主要內容包括人生價值、理想人格和超越生死等幾個方面。
在人生價值的認識問題上,道家主張人在自然界中占據崇高的地位,具有超越的價值。一方面,道家通過傳統的天命觀念的揚棄和對鬼神觀念的改造來推崇道的至上性,高揚道的價值和人的存在價值;另一方面,儒家通過揭示人和物之間的區別來論證人為天下,道家則通過揭示二者統一和聯合的關系來認定人存在的意義和應有地位,人之自然的一部分,人有人的價值,物有物的價值。
在對于理想人格的理解上,儒家推崇現實的入世的道德人格,而道家卻借用儒家“圣人”的名號賦予圣人以“無名、無欲、無私、救人救物、自知自愛、法天貴真”等新的內涵,莊子還提出了“真人、至人、神人”的名號,這無疑就是一個神仙的形象。此外,道家還主張超越生死,認為生死是自然變化的必然軌跡,而且反對悅生惡死,主張人要跳出生喜死悲的情感糾葛。
5.道家的道德哲學
道家的道德哲學也就是道家的倫理學。傳統的道德是以“仁義”為根本,而老莊追求的是一種建設在道德之上的“超道德”。道家主張超越善惡、超越名利。在道家看來,世俗之善之惡均非真善真惡,真善乃是無為善而善。在論及道家對處世問題上,道濟也有自己的一套獨特的理論和一定的原則,主要有:為而不爭、為而不有;居上謙下,虛懷若谷;以德報怨、無責于人;安之若命、安時處順;以百姓心為心,不以出乎眾為心;順人則不失己;等等。由此便可以看出道家處世的藝術和智慧。
三、道家思想的傳播和影響
道家經莊子的努力成為學派以后,受到了世世代代好道學者的推崇,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老莊以及確立的道家學派成為了一個永恒的話題。老子和莊子思想的傳播,莊子是最早也是最全面傳播老子思想的人,在《莊子·天下》便可以看到,莊子評說老子“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淡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并稱老子為博大真人。在戰國時期,韓非作《解老》、《喻老》宣揚了老子的思想。西漢初年,主導黃老之學。老莊之學在魏晉時期才逐漸進入興盛時期,王弼、何晏先后注《老子》,尤其以王弼的《老子注》最為精當。此外,王弼還著《老子指略》,以莊學注《老子》,他不僅看到了莊學和老學之間的內在聯系,又以莊學發展了老學和自己的哲學思想,開始了莊學入玄學的風氣。魏晉時的玄學便是從這里開始的。隋朝為三教合一時期,道學并無發展。到了唐朝之后,道學經歷了初唐的沉寂之后,在盛唐時期,得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重視,除了加封老子之外,并親自注《道德經》,把《道德經》置于一切經典之上,為老子建立廟宇等。到了明清時期,道家思想仍有傳播,但出現了援佛入道的現象。
老莊之學自從產生以后,便有一個漫長的流衍過程。人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對其認識有一定的不同。但可以明確的就是其深遠的影響,以及其不可改變的學說存在的原始面貌。
上一篇:老子與《老子》國學經典解讀
下一篇:《儒家經典選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