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載
無不知則無知,有不知則有知。
——張載
簡介
張載(公元1020~1077年),又稱張子。北宋哲學家,理學創始人之一,程顥、程頤的表叔,理學支脈——關學創始人,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38位。與周敦頤、邵雍、程頤廟、程顥廟合稱“北宋五子”。字子厚,漢族,祖籍大梁(今開封),徙家鳳翔郿縣(今寶雞眉縣)橫渠鎮,人稱橫渠先生。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授祁州司法參軍,調丹州云巖令。遷著作佐郎,簽書渭州軍事判官。熙寧二年(1069年),除崇文院校書,次年移疾。十年春,復召還館,同知太常禮院。同年冬告歸,十二月乙亥卒,年五十八。嘉定十三年(1220年),賜謚明公。
人物小記
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38歲的張載赴汴京(開封)應考,時值歐陽修主考,張載與蘇軾、蘇轍兄弟同登進士,在候詔待命之際,張載受文彥博宰相支持,在開封相國寺設虎皮椅講《易》。
一天晚上,洛陽程顥、程頤兄弟前來聽張載講《易》。張載是二程的表叔,但他虛心待人,靜心聽取二程對《易經》的見解,感到自己學得還不夠。第二天,他對聽講的人說:“今見二程深明《易》道,吾所不及,汝輩可師之。”(《橫渠先生行狀》)于是撤席罷講,對二程說:“吾道自足,何事旁求。”(《橫渠先生行狀》這表現了他在學術上的積極開拓精神,他的《易說》就是在這個時期寫成的。
主要思想
張載研究儒家以及道、佛的學說,經過比較和鑒別,對佛、道采取批判的態度,而崇奉儒家思想:“以易為宗,以中庸為體,以孔孟為法”。其中《易傳》對他影響最大。
張載的哲學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自然觀、認識論方面。
在自然觀方面,張載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氣一元論哲學。他認為一切存在都是氣,整個世界都由氣構成。先秦儒家以天、道家以道作為最高實體,張載認為所謂天、所謂道,都是氣,氣是最高實體,道是氣化的過程,太虛即所謂天,是指氣散而未聚的原始狀態。他還認為一切具體的事物,都是太虛之氣凝聚而成,萬物消亡又復歸于太虛,太虛、氣、萬物,是同一實體的不同形態。在他看來,世界統一于氣,氣有聚散而無生滅,氣聚則有形可見,氣散則無形不可見,太虛無形無狀,并不是虛無,所以說“虛空即氣”,“知太虛即氣則無無”。
張載指出,氣處于永恒運動中,運動的原因在于氣本身含有互相吸引、互相排斥的兩個方面。由氣所構成的任何事物,都是陰陽矛盾對立的統一體,“無無陰陽者”,如果沒有對立,就不成其為事物。
在認識論方面,張載認為關于事物的知識是從耳目感官來的,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他肯定外物是感覺的源泉,這是張載認識論思想中的唯物主義部分。但是張載又認為,對氣的變化本性“神”和氣的變化過程“道”的認識,出于人的“德性”,完全不依賴耳目的感覺,這就否定了感覺經驗是一切認識的基礎,構成了張載認識論思想中的唯心主義部分。
上一篇:張之洞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
下一篇:惠施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