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呂旅 【本書體例】
錢泳
錢泳(1759——1844)字梅溪。江蘇常熟人。長于金石書畫,亦善詩文。筆記小說集《履園叢話》二十四卷,約成書于道光三年(1823),多記清初史事軼聞。
明末崇明有沈百五者,名延揚,號五梅,家甚富。曾遇洪承疇于客舍,是時洪年十二三,相貌不凡。沈以為非常人,見其窮困,延之至家,并延其父為西席,即課承疇,故承疇感德,嘗呼沈為伯父。后承疇已貴,適山東河南流賊橫行,淮河糧運輒阻,當事者咸束手,于是洪薦百五。百五乃盡散家財,不請帑(tǎng淌)藏,運米數千艘,由海道送京。思陵召見,授戶部山東清吏司郎中,加光祿寺卿。不數年,承疇已歸順本朝,百五獨不肯。脫身走海,尚徒結援,為大兵所獲。洪往諭降,百五故作不識曰:“吾眼已瞎,汝為誰?”洪曰:“小侄承疇也,伯父豈忘之耶?”百五大呼曰:“洪公受國厚恩殉節久矣!爾何人斯,欲陷我于不義乎?”乃揪洪衣襟,大批其頰。洪笑曰:“鐘鼎山林各有天性,不可強也。”遂被執,至于江寧,戮淮清橋下。妾張氏收其尸,盡鬻衣裝,葬之虎丘東麓,廬墓二十年而死。初百五結援時,手下有死士五百人,沈死后,哭聲震天,一時同殉,殆有慘于齊之田橫云。
(選自《履園叢話》)
沈百五,明末崇明人,名廷揚,號五梅,家中十分富足。曾在客舍偶遇洪承疇,當時洪雖只有十二三歲,但相貌不凡。沈百五認為他非同一般人,見他生活貧困潦倒,便把他請到自己家中,并請洪的父親到家中做教書先生,教導洪承疇。因此,洪承疇十分感激他,曾稱他為伯父。后來,洪承疇做高官時,正值山東、河南一帶農民義軍蜂起,淮河上的運糧通道被阻,那些當政的人都束手無策。在這種情況下,洪承疇推薦沈百五負責運糧工作。沈百五傾盡家資,也沒有請求動用國庫錢財,卻買了數千船米,取海道送至北京。明朝崇禎皇帝召見了他,授官戶部山東清吏司郎中,加封光祿寺卿。沒過幾年,洪承疇歸降清朝,沈百五獨自堅持不降。他脫身從海上逃跑,希望聯絡組織援軍救國,后來被清兵俘獲。洪承疇前去勸降,沈百五故意裝作不認識說:“我的眼睛已經瞎了,你是誰?”洪承疇回答道:“我是您的侄兒承疇,伯父難道把我忘了嗎?”沈百五大吼道:“洪承疇蒙君國厚恩,早已以身殉國了!你是何人,難道要誘我做不忠不義之徒嗎?”說罷便抓住洪承疇的衣襟,狠狠地給了他幾個耳光。洪承疇笑道:“在朝廷做官鐘鳴鼎食,或歸隱山林,人各有志,不可強求。”于是,沈百五被押至江寧,被殺害于淮清橋下。他的妾張氏為其收尸,并賣掉了自己所有的衣服,換錢把他埋葬在虎丘東麓。張氏在他墓旁蓋一草屋,守墓二十年至死。沈百五當初聯絡援軍時手下的五百名志士,聽到沈百五死后,哭聲震天,一同自殺殉國,恐怕比齊國田橫五百士之死還更悲壯啊。
紀實性小說《沈百五》以生動的筆觸,在有限的篇幅內,塑造了沈百五愛才育才、舍家報國、以身殉節的崇高形象,猶如桂林一桂、昆山片玉,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和史料價值。
小說是通過四件事,來刻劃這一人物的性格的。一是愛才育才。通過培養不相識的少年洪承疇成才這件事,表現求才若渴、為才忘己的品質;二是為國盡散家財。刻劃了沈百五舍身忘家,為國家利益不惜犧牲個人利益的崇高品格;三是寧死不屈,樹立了沈作為民族志士的頂天立地的形象;四是通過沈死后的妾為守墓及五百壯士同死兩件事,突出他的崇高形象。
從作品的橫截面來看,沈百五的崇高性格是在同洪承疇等人物的對比和映襯中顯示出來的。作者善于運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刻畫沈百五的內心世界,從而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人物的行為更加崇高而壯烈。小說寫他寧死不屈,洪往諭降,沈“故作不識”,大呼洪公“殉節久矣”,“揪洪衣襟,大批其頰”,以洪的賣國求榮作對比,烘托出他形象的高大。小說寫沈死后的兩件事,一件是沈妾賣衣葬沈,“廬墓二十年而死”;一件是五百壯士“一時同殉”的悲壯場面,看似閑筆,實是從一柔一剛兩個側面,對沈百五的崇高形象作了有力的烘托和補充。
從全篇縱的方面來看,刻畫沈百五的性格,就象登彼泰山,層層攀高,最后達到頂峰。小說首先刻劃了沈求才若渴,為才忘己的崇高性格,進而在愛才育才的基礎上,突出了他為國舍家的奉獻精神和愛國思想,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性格更加突出,而沈百五寧死不屈的民族志士形象正是沈性格發展的最高峰,也是作者所要塑造的最完美的人物形象。
上一篇:汪鳳
下一篇:洛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