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愛國創新之歌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向全國人民發出號召: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我們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信心,凝聚共識,統籌謀劃,協同推進,努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前景。
改革開放35年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進,取得了偉大成就。改革開放,鄧小平同志是總設計師。全國人民遵循“我們集中力量搞四個現代化,著眼振興中華民族。”(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57頁)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274頁)的指示,努力發展生產力,實現四個現代化。走進2013年,中國的大國地位、綜合國力、經濟實力更受全球矚目。2012年中國在全球的貿易額排名中位列第二,僅比美國少150億美元。2012年中國出口全球第一(出口貿易額為20490億美元),進口全球第二(進口貿易額為18180億美元),服務貿易全球第三(服務進出口總額為4710億美元)。中國的和平發展,為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營造了良好的環境。到2011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產值已經達到5414美元,已經躋身中上等收入國家行列。十年來,我國糧食產量實現“十連增”,人民豐衣足食。科技自主創新邁大步,神九飛天,首次載人交會對接圓滿成功,向永久空間站邁出一大步,彰顯了中國人的太空發言權。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發射升空,這是我國探月工程圍繞“繞、落、回”三步走中的第二步,已實現我國航空天器首次在地外天體軟著陸,首次在月面開展各種科學探測,即天文觀測、對地球等離子體層觀測、對月面元素和物質成分探測等。
鄧小平同志在1982年到1992年期間,會見外國朋友時、視察高科技工程時、南方視察談話時,談到我國經濟建設的歷史經驗、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要記住我國一批老科學家把“兩彈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來的歷史時刻。1982年5月6日,鄧小平會見利比里亞國家元首多伊時,介紹了我國經濟建設的歷史經驗,指出:“第一條就是自力更生為主。……即在建國32年多的時間里大體有二十幾年,……主要靠自力更生。……我們在這個期間搞出了原子彈、氫彈、導彈,發射了人造衛星等等。”(鄧小平文選,第360-361頁)1988年10月24日,鄧小平視察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時的講話指出:“下一個世紀是高科技發展的世紀。……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的國際地位(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279頁)。1992年1月至2月,鄧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中指出:“我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提倡科學,靠科學才有希望。……高科技領域,中國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我要感謝科技工作者為國家做出的貢獻和爭得的榮譽。大家要記住那個年代,錢學森、李四光、錢三強那一批老科學家,在那么困難的條件下,把兩彈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來。”(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77-378頁)
當代中國科學家們唱出了一曲愛國創新之歌。他們為我國的高科技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研制成功一大批中國高科技成果,為中國人民爭了氣。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走中國復興之路,正在把“一窮二白”的中國變成世界第一流的大國和強國,我們的優秀科學家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分子,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他們立雄心壯志,打破國外的封鎖,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創造出一大批高科技成果,并已經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產生了生產力,推動著生產的發展,增強了國防力量,也為保衛世界和平事業作出了貢獻。一大批高科技成果,靠自力更生占領了世界的科技高地。如我國的航天事業、原子能事業、軍事國防事業、巨型計算機事業、半導體技術、新型材料、漢字激光照排技術、石油地質事業、光學物理、生物物理、生物工程、農業(水稻、小麥育種高產),理論數學和應用數學、環境地質學、氣象學、醫學等。現在集中了30位優秀科學家的愛國創新事跡,包含了他們的愛國創新、理想奮斗、無私奉獻、科學治學、剛毅品質、師表風范、求是求真、精勤事業等方方面面的高尚精神和無私風范,用詩的言語獻奉于讀者。
一、中國航天巨星錢學森
幼兒開啟智慧春,唐宋詩詞三歲親。
紙鏢比賽總第一,空氣動力天賦聞。
廣獵百科勤奮進,思路新穎學海深。
悲壯抗擊日寇憤,立志航空報國心。
五年軟禁著書奮,工程控制論奇文。
導彈核彈親臨問,“兩彈一星”奠基人。
神州火箭唱和順,龍人飛船傳佳音。
愛國情懷真摯韻,科學精神創新勤。
崇高品格淡名利,大師風范育萬民。
【人物掃描】錢學森(1911—2009),浙江杭州人,世界著名火箭專家,“中國的航天之父”,中共黨員。1934年,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畢業。1936年,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1955年回國。1957—1982年間,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長、國防科委副主任。他直接參與組織了中國運載火箭、導彈(包括p-2導彈、中近程導彈、中程導彈、中遠程導彈、洲際導彈)、人造衛星(包括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研制攻關和實驗工作,為發展中國的航天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1956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89年獲小羅克韋爾獎章;1991年獲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的“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1999年獲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他是我國科學的旗幟,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范。入選“2007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之一。
二、中國現代地質學的開拓者李四光
隨母打柴從小靈,勤勞樸實幼美成。
奮發讀書動腦易,凡事追根求分明。
留學海外振國望,驅除惡勢同盟行。
科學救國剛強勁,中華大地油滿庭。
地質力學創立者,著書立說儲量盛。
華夏構造沉降論,大慶勝利油田生。
甩掉貧窮宏大氣,自創剛毅謙虛迎。
身教言傳師風范,奮斗不息獻忠誠。
【人物掃描】李四光(1889—1971),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著名社會活動家和教育家,湖北黃岡人,中共黨員。曾留學日本和英國,1919年和1927年分別獲英國伯明翰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早年參加辛亥革命。于1949年12月秘密啟程回國。回國后,歷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協主席等。他畢業從事古生物學、冰川學、地震學和地質力學的研究和教學,為發展中國的石油勘探作出了卓越貢獻。他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建立了地殼運動及地質力學的概念;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沉降帶的理論,并指導大慶、勝利等油田的發現。他以赤子之心,宏大志氣,科學作風、獻身精神、師表風范,摘掉“中國貧油的帽子”。入選“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三、中國原子彈事業創始人錢三強
原子裂變放射來,萬物對立統一開。
赴法留學拜居里,質子碰撞機理哉。
高壓靜電加速建,重水反應堆登臺。
原子史話漫話彩,少兒普及樂開懷。
中國核能驚世界,反對威脅防御牌。
批判黑手高峰泰,中國崛起百事乖。
【人物掃描】錢三強(1913—1992),著名原子能科學家,浙江吳興人。1932年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1940年獲法國國家物理學博士學位。1947年發表《論軸三分裂的機理》一文。1949年返回祖國。1951年至1964年間任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長、二機部副部長、原子能研究所所長等。他為我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立和組織“兩彈”研制作出了卓越貢獻。他組織了1957年高壓靜電加速器建成,1958年回旋加速器安裝完成,1958年我國第一座實驗性重水反應堆和回旋加速器的正式移交生產。1964—1972年間參加農村“四清”和干校勞動。1976年發表科普文章《原子能發現史話》。
四、“兩彈”元勛鄧稼先
撕毀小旗抗日心,愛國救亡奮挺身。
報效祖國學成貴,隱姓埋名奮情真。
日夜奮戰寫方案,戈壁沙漠升蘑云。
不顧安危迎難上,無私奉獻愛人民。
【人物掃描】鄧稼先(1924—1986),“中國原子彈之父”,安徽懷寧人,1954年入黨。1941年考入西南聯大物理系;1946年擔任北大教職工聯合會主席;1948年赴美留學,1950年獲博士學位,人們稱“娃娃博士”。1950年謝絕恩師挽留,毅然回國。1958年任核武器研究所理論部主任;1972年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1962年起草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理論方案。1964年、1967年、1984年分別參加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第一顆氫彈爆炸、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并均獲成功。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追授鄧稼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他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隱姓埋名,甘當無名英雄奮斗數十年,充分體現了他的崇高無私奉獻精神。入選“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五、航天工程的主要開創者之一孫家棟
導彈衛星倡藝優,嫦娥奔月喜望收。
留蘇不忘使命守,科技元勛萬古流。
系統思維山河秀,創新求實破浪舟。
發揮群體智慧奏,奮斗一生爭上游。
【人物掃描】孫家棟(1929—),“兩彈一星”作出了重大貢獻的22位科技元勛之一。遼寧蓋縣人,中共黨員。1951年赴蘇聯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學習,1958年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報到。是中國第一枚導彈、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顆遙感探測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技術負責人和總設計師。2003年任“嫦娥工程”的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六、航天圓夢人王永志
從小學習總第一,火箭設計思維新。
心懷祖國飛天夢,神舟安詳平生親。
無限忠誠獻智慧,開拓創新建功勛。
神秘宇宙無邊際,壯麗事業妙入神。
【人物掃描】王永志(1932—),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開拓者之一,遼寧省人,中共黨員。1961年莫斯科航空學院畢業。回國立即投身于火箭研制工作。1978—1993年期間,任新一代戰略火箭總設計師、火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第二代固體遠程戰略火箭總設計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等。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兩項、一等獎兩項、部委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各四項。2003年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5年中央軍委授予“載人航天功勛科學家”榮譽稱號。中國工程院院士。他無限忠誠、不圖名利,奉獻給中國科學事業的高尚品德,是國防科研戰線上的一面旗幟。
七、中國月球探測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
十年磨劍探月沖,“嫦娥”一號一步功。
人生追求勤奮學,科學思考觀察重。
坑道欣慰核爆動,隕石月球天體中。
中國騰飛歡歌頌,采樣登月中華龍。
【人物掃描】歐陽自遠(1935—),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江西上饒人。1956年畢業于北京地質學院,1960年獲中科學院副博士學位。參加1964年和1969年的我國第一次核試驗和第一次地下核試驗的研究。1998年,提出開展我國月球探測發展規劃的初步設想。2003年任中國月球探測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八、“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吳大觀
成績優秀聯大奔,航空救國報國人。
熱情鉆研練本領,噴氣技術求和親。
自主設計裝配錦,緊跟時代妙入神。
淡泊名利人生奮,矢志不移愛國吟。
【人物掃描】吳大觀(1916—2009),航空發動機專家,江蘇鎮江人,中共黨員。1942年畢業于西南聯大航空系。1944年赴美國萊可敏航空發動機制造廠實習,1949年回國。1958年負責研制第一型噴氣發動機噴發1A的殲教-1飛機首飛成功。2005年我國自主設計的第一型大推力渦扇發動機研制成功。1992年航空航天工業部授予吳大觀“有突出貢獻專家”的稱號。他以60年來對黨忠貞不移、淡泊名利、科學嚴謹的求是精神,入選“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九、中國巨型計算機開拓者金怡濂
科技興國威力強,祖國繁榮民族昂。
團隊奉獻無私上,“神威”巨機沖霄忙。
運算速度春雷響,預報天氣準確方。
機房為家心情賞,永攀高峰福滿康。
【人物掃描】金怡濂(1929—),高性能計算機領域的著名專家,“神威”超級計算機總設計師,江蘇常州人,中共黨員。1951年清華大學電機系畢業,1956—1958年在蘇聯科學院精密機械與計算技術研究所進修電子計算機技術。國家并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他先后提出多種類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巨型計算機系統的技術方案,為我國高性能計算機技術趕超世界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2001年,他領導研發的“神威”巨型機,峰值速度10余億次,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巨型機在氣象、石油物探、生命科學、航空航天、藥物篩選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建國50周年大閱兵就運用了巨型機對氣象的準確預測而成功進行的。中國工程院主席團成員、院士。
十、中國半導體技術奠基人黃昆
高中成績全優聞,昆明茶館論學真。
辯證啟發多思問,抓住漏洞迎苗新。
晶格方程引理論,散射光芒展世人。
鼓勵創見著書錦,設立基金育學民。
【人物掃描】黃昆(1919—2005),物理學家、教育家,北京人。1941年西南聯大畢業,1944年留學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1947年獲博士學位。1947—1952年,黃昆和諾貝爾獎獲得者波恩合作完成《晶格動力學》并于1954年出版。書中提出X光漫散射理論、多聲子的輻射和無輻射躍遷的量子理論、晶體中聲子與電磁波的耦合振動基本方程等。1978年,他每周半天給青年科研人員講授半導體的理論基礎。1988年,籌建半導體超晶格實驗室。1951—1977年間,任中國科學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1995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陳嘉庚數理科學獎;2001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建立黃昆基金會獎勵優秀科技工作者。
十一、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創始人王選
告別鉛火快馬奔,激光照排跨代春。
中華文化傳承進,印刷技術發明親。
方正出版系統錦,知識產權市場珍。
技術一流實用順,分辨壓縮還原論。
軟硬結合眼界正,人生哲學獨創新。
情商決定成功路,技術市場統一神。
老驥伏櫪當人梯,團隊精神眾腦勤。
淡泊名利儉樸活,獎金捐獻育后人。
【人物掃描】王選(1937—2006),北京大學教授,計算數學專家,江蘇無錫人。1958年畢業于北京大學計算數學專業,1978—1995年任北京大學計算機研究所所長、副教授、教授。1995—1998任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中國科協副主席。2003年當選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漢字激光照排系統被譽為“漢字印刷術的第二次發明”。1992年,王選制成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統,先后獲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覽金獎、中國專利發明金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國家重大技術研制特等獎等。1987年和1995年兩次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1987—2001年獲中國印刷業最高榮譽獎——畢癉及森澤信夫獎、何梁何利基金獎、2001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王選激光照排技術的三大自主創新特色是:第一,選擇“參數加輪廓”的高分辨率字形描述方法(比西方早十年時間);第二,選擇高倍率和信息壓縮和運傳方法,滿足了存儲和傳輸的要求;第三,選擇高速方法還原。他用900萬元獎金設立“王選科研創造基金”。
十二、著名材料科學家師昌緒
從小刻苦學習良,勞動錘煉育自強。
科學救國道路唱,赴美留學基礎芳。
返航祖國精神爽,空心渦輪航空香。
捐獻獎金心情暢,高溫合金后人揚。
【人物掃描】師昌緒(1920—),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專家,河北省徐水縣人。1945年畢業于國立西北工學院。1948—1955年留美,獲歐特丹大學冶金博士,而后在麻省理工學院做博士后研究。1955—1985年在中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從事高溫合金及高合金鋼研究,領導研究制出中國第一代空心氣冷鑄造鎳基高溫合金渦輪葉片等多項成果并推廣應用。1980—1994年間任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中科院技術科學部主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等職。1980年后為中科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曾獲國家級獎10項、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國際實用材料創新獎等。設立“師昌緒獎學金”。
十三、著名物理化學家徐光憲
萃取理論傳奇歡,親赴工廠實踐看。
稀土源源流水見,高純產品成本廉。
辦班推廣歡快戰,鑭鈰鐠釹耕耘甜。
中國稀土出口展,獎學后人事業聯。
【人物掃描】徐光憲(1920—2015),著名物理化學家、無機化學家,浙江紹興人。1944年畢業于交通大學化學系。1947年赴美留學,1951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化學博士學位。歷任北京大學原子能系副主任、稀土化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一、二屆化學科學部主任。建立了適用于研究稀土元素的量子化學計算方法和無機共軛分子的化學鍵理論;在串級萃取理論、協同萃取規律等方面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他的串級萃取理論在工業中應用,為20世紀90年代中國單一高純稀土大量出口創造了條件。1994年獲首屆何梁何利基金獎;2008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十四、中國石油化工的開拓者侯祥麟
青年抗日救國親,早年入黨信念珍。
為國創制航燃料,甩掉“洋油”煉功勤。
催化裂化創新路,“五朵金花”工藝新。
建立基金激勵后,無私奉獻忠誠心。
【人物掃描】侯祥麟(1912—2008),著名化學家,廣東汕頭人,中共黨員。1935年畢業于燕京大學化學系,1944—1948年間留學美國卡耐基理工學院化學工程系獲博士學位。歷任清華大學教授、中科院大連石油研究所研究員。研究出煉油工業五項重大新技術,完成國家急需的自己航空油、核工業耐氟潤滑油研制任務,為發展我國的石油化工工業做出了突出貢獻,保障了我國原子彈和氫彈的試驗成功。曾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7項、部級獎勵成果580多項。1996年榮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捐獎金50萬元,成立“候祥麟基金”。
十五、中國近代力學奠基人之一錢偉長
出身農家清寒攻,科學救國物理通。
大師門徒本領練,板殼理論力學功。
引導子弟創新重,社會服務實踐忠。
優國優民愛國頌,著書立說學力充。
【人物掃描】錢偉長(1912—2010),著名力學家和應用數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江蘇無錫人。1935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物理系。歷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教務長、副校長,中科院力學研究所副所長,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所長,上海工業大學校長、上海應用數學和力學研究所所長,上海大學校長等職。出任過全國青聯副秘書長,全國科協組織部部長,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中國海外交流協會會長,民盟中央副主席、名譽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中科院院士、波蘭科學院院士、加拿大多倫多賴爾遜學院院士。錢偉長的“板殼內稟理論”的博士論文,被確定為北美力學研究生的必讀材料,被當作理論力學的開山之作。他出版著作45部、論文200多篇。入選“2010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
十六、中國光學奠基人王大珩
從小聰慧報國春,四歲好學千字奔。
勤奮制成經緯儀,核彈爆炸參數臨。
光學測量千里駿,獲取數據自有真。
心聯社會精神奮,獎勵基金激勵人。
【人物掃描】王大珩(1915—),著名光學專家,“兩彈一星”元勛,江蘇吳縣人。1936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物理系,1938年赴英留學,1948年返回祖國。歷任中科院儀器館副主任,大連大學教授,中科院長春光機所所長,中科院長春分院院長,中科院技術科學部主任。中科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他奮斗五年半,用光學原理研制成跟蹤電影經緯儀跟蹤空中飛行導彈運行軌跡獲取有關輻射強度溫度等參數,把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參數備錄在案。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95年何梁何利基金獎。
十七、中國生物物理學奠基人貝時璋
打漁世家鎮海民,十五攻讀德文勤。
科學博士三連冠,細胞學說傳奇聞。
貝時璋星天文韻,回顧總結著文親。
業精于勤更好思,求實求是追理真。
年過九十實驗問,探空火箭觀物新。
【人物掃描】貝時璋(1903—),著名生物物理學家、細胞生物學家和教育家,浙江寧波鎮海人。1921年留學德國,1928年3月提交《醋蟲生活周期各階段及其受實驗形態的影響》論文,獲土濱根大學自然科學博士學位。由于他的科研成就,于1978年,土濱根大學再次授予他自然科學博士學位;1988年士濱根大學第三次授予他自然科學博士學位。歷任浙江大學理學院教授、院長,中科院實驗生物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生物教學部主任,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2003年,國際小行星中心命名中國國家天文臺于1996年10月10日發現的小行星為“貝時璋星”。
十八、中國生物工程的領跑人陳章良
漁家子弟曠世才,基因遺傳成果來。
謝絕高薪中華愛,青年貝爾笑口開。
未名產業干擾素,二億銷售入胸懷。
各項獎勵責任泰,報效祖國鳳凰臺。
【人物掃描】陳章良,(1961—),著名青年生物學家,福建福清人。1982年畢業于華南熱帶作物學院栽培系;1987年獲華盛頓大學生物及生物醫學博士學位。1991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青年諾貝爾獎。1992年創建北大未名生物集團公司繼而創建中國北大生物城,所生產的干擾素具有國際先進水平。歷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副校長,中國農業大學校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植物生物技術委員會主席。曾獲霍英東青年教師獎、“五四”青年獎、國家重點實驗室“金牛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十大杰出青年”和“世界十大杰出青年”稱號。
十九、生物識別技術的帶頭人譚鐵牛
黃牛背上讀書春,恩重如山愛鄉民。
留英回國激情報,生物識別手腦勤。
國際論文百篇進,專利二十權威聞。
頂天立地千里駿,自主產權智能神。
【人物掃描】譚鐵牛(1967—),世界著名青年科學家,湖南茶陵人,中共黨員。1985年留學英國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獲得碩士、博士學位。1997年與妻子回國工作,任中科院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和自動化研究所所長助理;“863”智能計算機專家組成員。開辟生物特征人物識別研究。已出版著作9部,發表論文250多篇,獲準和申請專利20項。1999年中科院十大杰出青年,2000年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中科院優秀青年學者獎,2001年評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
二十、“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鶴立雞群雄性稻,雜交優勢育種高。
質疑反對仔細考,排除干擾不動搖。
五年奮斗試驗曉,三系雜交高歌謠。
兩系雜交優勢好,超級雜交九百超。
高產育種民眾要,仟斤達標香風飄。
走出國門中華巧,交流合作龍人豪。
山外青山日月照,自然探秘沖云霄。
水稻文化傳家寶,科學創新無私潮。
【人物掃描】袁隆平(1930—),雜交水稻育種專家,北京人,祖籍江西德安。1953年畢業于西南農學院。1960年開始水稻育種研究,1966年首次提出水稻雜交優勢育種“三系法”,1975年研制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開始大面積推廣。1995年以來,他領導“兩系法”雜交水稻和中國超級雜交水稻研究均獲得成功。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第一期超級稻育種目標(畝產700公斤),2004年實現了第二期目標(畝產800公斤),2012年實現了第三期目標(畝產900公斤),預期將2013—2016年實現畝產1000公斤的目標。從1976—1999年,我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水稻35億畝,增產稻谷3500億公斤,相當于解決了3500萬人口的吃飯問題。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國際水稻研究所技術指導。1982年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1987年任“863”計劃兩系雜交稻專題的責任專家。1991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1995年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1年2月19日獲“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4年10月獲“世界糧食獎”。還獲得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等10項國際大獎。入選“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二十一、中國小麥遠緣雜交育種奠基人李振聲
農家子弟好勤奮,育種增產愛萬民。
遠緣雜交變麥路,抗病高產麥種親。
氮磷吸收高效品,科技奮爭增糧勤。
責任毅力團隊駿,扎根實踐智慧珍。
【人物掃描】李振聲(1931—),遺傳學家、小麥育種專家,山東淄博周村人。1951年畢業于山東農學院農學系。歷任中科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所長,中科院西安分院院長,中科院副院長,遺傳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從他研究遠緣雜交小麥到出成果,經歷約20年時間,到1979年才取得突破。小偃6號優質品種具有抗病、高產、穩產,至今累計推廣級3億多畝,增產小麥超過150億斤。先后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陳嘉庚農業科學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科技進步獎、中華農業英才獎和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
二十二、人民的數學家華羅庚
撥珠記賬站臺來,幫父經營笑口開。
放棄優裕愛國態,潛心培育尖子才。
優選增產提質快,工農實踐理國財。
攀峰堅韌愛國派,桃李天下寬胸懷。
勇攀高峰永不敗,熱誠講壇鳳凰臺。
【人物掃描】華羅庚(1910—1985),世界著名數學家,江蘇金壇人,中共黨員。初中畢業后開始自學,20歲時,一篇論文轟動數學界,被清華大學聘任。從中學生到成為高等學府教授,他只用了七年時間。1948年被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聘為終身教授。1949年放棄國外的優裕生活返回祖國。歷任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中科院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等職。1985年6月12日,他在日本東京作學術報告時,因心臟病突發死于講壇。他發現“統籌法”和“優選法”運用到工農業生產中,取得了增產、提質、降耗的效果。他勇攀高峰、敢為人先、不怕艱難、百折不回的堅韌精神,是人們學習的好榜樣。入選“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二十三、“現代中國數學之父”蘇步青
農家子弟尊師交,讀書救國科學潮。
留日論文三十稿,理學博士回國豪。
奮斗二十一流報,“蘇氏定理”設計招。
文理相長發展好,學識淵博智慧橋。
嚴師育弟傳家寶,數學棟梁領風標。
看書作詩書法好,超越百歲養生高。
【人物掃描】蘇步青(1902—),中國微分幾何學派創始人,浙江平陽人,1927年畢業于日本東北帝國大學數學系。歷任浙江大學教授、教務長,復旦大學教授、數學研究所所長、校長,中科院上海數學研究所所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盟中央副主席,中科院院士。他發明的“蘇氏定理”“蘇氏曲線”“蘇氏二次曲面”等理論被應用于飛機設計、船體放樣等實踐中。
二十四、中國數學機械化研究的創始人吳文俊
責任鼓舞重擔挑,從早到晚機房交。
赴法學習博士考,計算語言程序橋。
發出命令效率好,自動推理智能招。
繼續努力有實效,每步腳印在攀高。
【人物掃描】吳文俊(1919—),著名數學家,“機器證明及其應用”首席科學家,上海人。1940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數學系,1947年赴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留學,獲博士學位。1952—1979年任中科院數學所副所長、研究員;1979年至今任中科院系統科學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主要研究幾何定理機器證明和數學機械化問題。“吳方法”和“吳公式”改變了自動推理的面貌,已在智能計算機、機器人學、控制論、工程設計等方面獲得應用。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第三世界科學院數學獎、陳嘉庚數理科學獎、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杰出科學家獎、2000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院士。
二十五、畢生獻身數學的數學家陳景潤
埋頭書館讀書歡,羅庚門徒數學緣。
哥德巴赫猜想喚,數論成就遙領先。
探索創新開慧眼,堅持不懈永往前。
畢生獻身祖國漢,鞠躬盡瘁意志堅。
【人物掃描】陳景潤(1933—1996),著名數學家,福建閩侯人。1953年畢業于廈門大學數學系。1957年進入中科院數學研究所拜華羅庚為師,研究員,兼貴陽民族學院、河南大學、華中工學院等校教授。1965年5月發表著名的論文《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摘取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入選“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二十六、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竺可楨
創建地學自然親,氣象物候創始人。
雨量溫度氣候問,自然語言科普新。
求是奮斗真理引,一生追求科學春。
嚴謹踏實奮發進,開拓創新育諸君。
【人物掃描】竺可楨(1890—1974),我國氣象事業和物候學的創始人,浙江上虞人,中共黨員。1910年赴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農學院學習,1913年哈佛大學攻氣象學,1918年獲博士學位。1920年南京高等師范學校任教。1927年后任東南大學地學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浙江大學校長等。解放前夕,拒絕蔣介石赴臺邀請。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后,任中國科技協會副主席,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等。竺可楨任浙江大學校長時,定“求是”為校訓,提倡奮斗精神、犧牲精神和科學精神。1986年起,浙江大學設立“竺可楨基金”,獎勵學生。
二十七、環境地質學家劉東生
黃土風成沉積觀,世界環境泰勒歡。
人比山高國召喚,高齡科考登冰川。
壯麗景觀蒼生念,高原南北極結緣。
抱書為伴爭貢獻,生命常青永甘甜。
【人物掃描】劉東生(1917—2008),著名古脊椎動物學家、第四紀地質學家,天津葛沽人。1942年畢業于西南聯大地質學專業。歷任地質部地質礦物局工程師,中科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地質研究所第四紀地質實驗室研究員、西安黃土和第四紀地質實驗室主任。任全國人大常務委員,中國科技協會秘書長,中國科技館館長,國家環保局環境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國務院環境顧問組組長,國際第四紀研究聯合會主席等職。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曾獲中科院一等獎、國家科委自然科學一等獎、中國自然科學進步獎、國際泰勒環境成就獎、陳嘉庚獎、何梁何利獎、竺可楨獎、李四光獎、中華綠色科技獎特別獎、2003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二十八、中國大氣物理學創始人葉篤正
留學博士回國春,立志研究氣象親。
環境規律預測上,風沙塵暴害良民。
有序活動碳放順,大氣環流規律存。
氣象預報全球論,南極北極變異尋。
【人物掃描】葉篤正(1916—),著名氣象學家,安徽安慶人。1940年畢業于清華大學,1948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歷任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所長,中科院副院長,中國全球變化委員會主席,國際大地測量地球物理委員會執行委員。1955年在《瑞典氣象》雜志發表《大氣環流的若干基本問題》論文,“八五”期間,又寫出《我國未來20—50年生存環境變化趨勢的預測研究》意見,使中國的大氣科學與世界接軌。2003年榮獲第48屆國際氣象組織獎,2005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中國自然科學一等獎(1987),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1995)和陳嘉庚地球物理獎等。中科院顧問、院士,芬蘭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氣象學會和英國皇家氣象學會榮譽會員。
二十九、中國婦產科科學開拓者林巧稚
萬嬰之母拯救民,病房咱家眾人親。
靜脈換血治幼嬰,無痛分娩造福人。
臥床著書婦科文,一絲不茍唱佳音。
甘為人民平安信,無私奉獻醫學真。
【人物掃描】林巧稚(1901—1983),醫學家,福建人。1921年廈門女子師范學校畢業后考入協和醫學堂,獲醫學博士學位。出國深造后于1940年任婦產科主任。1948年林巧稚返回協和醫院工作,直到1983年止。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中科院院士。她把一生奉獻給祖國的醫療事業,入選“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三十、第一個走進羅布泊的科學家彭加木
三次探險羅布泊,調查河水鉀多少。
不顧癌癥尋寶豪,尋找絲綢路航道。
生物化石采集招,鋪路石子日月照。
單人找水風格高,巴音郭楞情傳寶。
【人物掃描】彭加木(1925—1980),著名植物病毒專家,廣東南海人,中共黨員,1947年南京中央大學畢業。歷任北京大學農業化學教員,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副院長等職。三次科學探險羅布泊,為了尋找國家寶藏。他為了找水,一人進入羅布泊沙漠中,不幸犧牲。他豪言:我愿意一輩子作鋪路石子。
2013年12月20日
上一篇:中國崛起自信復興共創輝煌
下一篇:中國航天創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