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美學研究·形象大于思想
作家塑造形象,所依據的是客觀實際材料的生活。他對自己所描繪的生活,是有思想認識的,但他所表現的正是他所感受的生活,而并不僅僅是他的思想認識,尤其不是他的赤裸裸的思想。形象的第一要義是再現生活的真實,而生活中包含的意義,人們對它的認識,恰恰又是一時不能透徹而窮盡的。這樣,忠實于客觀生活的形象表現,作家對生活意義的認識,可能是不完全的,程度是有限的,但它卻又隨同形象展現出來,有識的讀者又可以發現它的存在,這正是形象大于思想的表現,
在作家的創作中,所以會出現題材有深遠意義,而認識與思考又不合形象自身意蘊的情況,主要是因為作家面對生活看到了生活中的真實存在,看到了運動的某種的必然性,但他的理解和闡發還沒有達到可以掌握本質規律的地步,也就是說在解釋生活規律上,其思想是落后于形象描述的。在形象中留下許多剩余意義,這對作家的創作來說,是一個大缺欠,但是作家忠于生活真實的現實主義的客觀態度,卻可以使形象盛載這種剩余意義留給欣賞者去發掘,實現現實主義的勝利。
形象大于思想還表現在作家在形象創造過程中對于自己原始創作思想的突破。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作家找到了形象的性格基礎之后,他讓人物適應各種關系的制約,跟隨人物的性格邏輯行動,所以人物形象不僅要突破作家的原始創作動機,有時還會做出與作家思想意圖并不一致的行為,即作家所肯定描寫的形象,它的意義實質與作家的思想傾向并不一致,有矛盾,而作家自己對這一點是十分清楚的。
形象大于思想又表現在形象的直感和鮮明性上,它先于思想直接作用于欣賞者,以致使得審美者在接受作者提供的形象時,只取形象本身的意蘊,而并不關心作者在創作形象時到底寄寓了怎樣的具體思想,形象的一般欣賞者基本都是如此。生動的形象,先于作者創作意圖而發揮作用,而作者的創作意圖,有時在形象中根本不起作用,這正是形象大于思想在欣賞過程中起的作用。
形象大于思想也表現在人們對于形象意蘊的認識與挖掘中。因為這種認識與挖掘,雖然并不是超形象的,但往往又不是作家創作形象時明確意識到了的東西,任何反映生活的藝術形象,其作者在創作形象時都不能不受到客觀與主觀條件的限制,這正如恩格斯所說:“事實上,世界體系的每一個映象,總是在客觀上被歷史狀況所限制,在主觀上被得出該思想映象的人的肉體狀況和精神狀況所限制”。這種限制體現在形象上,作家對其內在意義的挖掘,不能窮盡到終極地步,而只能按自己所可能達到的水平去認識和挖掘。這就出現了兩種情形:一是同時代的其他人,如果他比之于作者有更少的限制,他便能對形象本身理解出比作者更高出得多的思想意義;二是形象隨歷史的發展,流傳到后來的更高水平的時代,具有更高水平的后代人, 可能從歷史遺留的形象體系中挖掘出更本質的意義,得出更新的認識。上述兩點,不論是同時代的人更少限制的理解,還是后代人的更本質的認識與發現,都會造成對作品形象新挖掘的意義與原作者思想認識水平的矛盾差別,這都是形象大于思想這種規律的使然。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形神
下一篇:文藝美學研究·形象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