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家訓摘錄》
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翻獎,應呵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爾。驕慢已習,方復制之,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長,終為敗德。
— 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第二》
譯文:有些父母對子女不加教育,而是一味溺愛。他們對子女的飲食言行總是放縱,任其所為,該懲戒的時候卻夸獎,該斥責的時候反而歡笑。等到孩子長大明白事理以后,就會認為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等到孩子習慣性驕橫傲慢時,才想到去管教他們,這時候,就算把他們用棍子打死也很難樹立父母的威信了,憤怒怨恨也會與日俱增。等到他們長大成人,終會道德敗壞。
凡庸之性,后夫多究前夫之孤,后妻必虐前妻之子。
— 顏之推《顏氏家訓·后娶第四》
譯文:按照一般人的習性,后夫大多會寵愛前夫的孩子,后妻一定會虐待前妻的孩子。
吾家巫覡禱請,絕于言議;符書章酸,亦無祈焉。并汝曹所見也,勿為妖妄之費。
— 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第五》
譯文:我們家里從來不講巫婆或道僧祈禱神鬼之事;也沒有用符書設道場去祈求之舉。這你們知道,不要把錢花費在這些巫妖虛妄的事情上。
四海之人,結為兄弟,亦何容易,必有志均義敵,令終如始者,方可議之。
— 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第六》
譯文:四海五湖之人,結義拜為兄弟,也不能隨便,一定要志同道合。始終如一的,才談得上結拜。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
— 顏之推《顏氏家訓·慕賢第七》
譯文:和善人相處,就像進入滿是芝草蘭花的屋子,時間一長自己也變得芬芳;若是和惡人相處,就如同進入賣鮑魚的店鋪,時間一長自己也會變得腥臭。
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
— 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第八》
譯文:人在幼小的時候,精神專注敏銳,長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對孩子要及早教育,不要錯失良機。
名之與實,猶形之與影也。德藝周厚,則名必善焉;容色姝麗,則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個名於世者,猶貌甚惡而責妍影於鏡也。
— 顏之推《顏氏家訓·名實第十》
譯文:名與實的關系,好比形體與影子的關系。德藝周厚,那名聲就一定好;姿容秀美,那影子就一定美。如今有不修身養性卻想在世上得到好名聲的人,就好比容貌很丑卻想要在鏡子里映出美麗的影像一樣。
夫食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種之,休組之,對獲之,載積之,打拂之,簸揚之,凡幾涉手,而入倉廩,安可輕農事而貴末業哉?
— 顏之推《顏氏家訓·涉務第十一》
譯文:民以食為天,沒有糧食,人們就無法生存,三天不吃飯的話,父子之間就沒有力氣互相問候。糧食要經過耕種、鋤草、收割、儲存、春打、揚場等好幾
道工序,才能放存糧倉,怎么可以輕視農業而重視商業呢?
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
— 顏之推《顏氏家訓·省事第十二》
譯文:不要多話,多話會多失敗;不要多事,多事會多禍患。
宇宙可臻其極,情性不知其窮,唯在少欲知止,為立涯限爾。
— 顏之推《顏氏家訓·止足第十三》
譯文:宇宙還可到達邊緣,情性卻沒有個盡頭。所以要自己少欲知止,設個邊界,立個限度。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諸葛亮《誡子書》
譯文:以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愛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敗子”。愛而不教,使淪于不肖,陷于大惡,入于刑辟,歸于亂亡,非他人敗也,母敗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數。
— 司馬光《家范》
譯文:當人母親不擔心她不慈祥,擔心的是過于溺愛而不知道教導兒女。慈母之所以敗子,關鍵在于愛而不教,只是過分的寵愛和溺愛。它小則使兒女們只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不知稼穡之艱,不曉生計之難;大則使兒女們任性孤行,不顧綱紀,無法無天,以至于干出不忠不孝、喪盡天良的事,到頭來身陷囹圄,身首異地,成為社會上的渣滓和罪人。
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 《包拯家訓》
譯文:后代子孫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貪污財物罪而撤職的人,都不允許放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許葬在祖墳上。不順從我的志愿的,就不是我的子孫后代。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 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敗。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見識也。有恒, 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幾分,未有不興;若全無一分,未有不敗。和字能守幾分,未有不興;不和未有不敗者。
— 曾國藩家訓
天下事業無所謂大小,士大夫救濟天下和農夫善治其十畝之田所成就一樣。只要在自己責任內,盡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 梁啟超1923年11月5日致思順書
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兩句話:“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將來成就如何,現在想他則甚?著急他則甚?一面不可驕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餒,盡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于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
— 梁啟超1927年2月16日給孩子們書
上一篇:著名作家白先勇·一生癡迷紅樓夢與牡丹亭
下一篇:蒙曼·人人有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