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山東省作家協會組織開展了主題采風活動。來自省直和全省各地的40余位作家先后奔赴濟南、東營、濰坊、日照、臨沂等地進行采訪采風。我有幸隨團參加了這次活動,下面是我在活動中的部分日記。
5月10日 濟南五龍潭公園中共山東省委秘書處舊址
王盡美的家鄉是諸城市枳溝鎮大北杏村(時屬莒縣)。那時的大北杏村后面緊靠公路,是當時莒縣、諸城、日照三縣交界地,過往客商很多,有人便利用這種位置優勢開了一家小酒館。因為認識小酒館的主人,1906年夏到1909年底,失學在家的王盡美在協助母親從事一些簡單的田間勞動之余,便經常跑到那家小酒館聽過往客人講故事。那時,正是辛亥革命的前夜,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正在醞釀一場大的革命風暴,諸城城里的一批愛國知識分子和學生也參加了同盟會,秘密進行反清活動。到這家小酒館吃飯喝酒的南來北往的顧客中,除了商販、過路行人,還有許多革命黨人。這家小酒館就成了交流信息的中心,也成了傳播思想的園地。就是在這家小酒館里,王盡美聽到了一些聞所未聞的事,受到了政治上最初的啟迪。
1921年秋,在濟南歷下亭,一位身著長衫的年輕人看著逐漸消失的晚霞,隨口吟出了一首詩:“無情最是東流水,日夜滔滔去不停。半是勞動血與淚,幾人從此看分明。”此詩當時流傳甚廣。這位穿長衫的年輕人便是剛參加完中共一大歸來的王盡美。頗有意味的是,幾年之后,王盡美與幾位革命同仁一起建立的中共山東省委領導機關,地點就設在當時的濟南市東流水街105號。
東流水街已隨著五龍潭公園的建設不復存在,而今的“東流水街105號”,位于濟南五龍潭公園東南角。這里有一座兩層舊式小樓,門牌上的“東流水街105號”已模糊不清,墻壁上有一塊黑色的花崗巖,上面刻著“中共山東省領導機關舊址1925—1927”。王盡美和鄧恩銘是山東黨組織創始人,他們曾在這里從事革命活動,山東早期共產黨員魯伯峻等人也曾在這里入黨宣誓,1925年前后,中共中央派任弼時、鄧中夏、關向應等來山東視察工作時,也曾在此居住。
王盡美為革命活動日夜奔波,不幸積勞成疾,27歲即抱憾身亡。這個院子現在之所以叫“盡園”,就是為了紀念王盡美同志而命名的。小園北側,鮮花翠柏間矗立著王盡美和鄧恩銘的雕像。
5月11日 東營市廣饒縣大王鎮中共劉集支部舊址
1925年春誕生的中共劉集支部,是山東省農村最早的4個黨支部之一,在山東省農村黨建歷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參加中共一大的王盡美、鄧恩銘將第一版中譯本《共產黨宣言》帶到山東,其中一本傳到了在濟南女子學校任教的劉集村第一位女共產黨員劉雨輝手中。1926年春節,劉雨輝回家探親時,把這本《共產黨宣言》帶回來,交給了支部書記劉良才。在劉良才的領導下,劉集支部以這本《共產黨宣言》為主要教材,創辦農民協會,宣傳馬克思主義,革命的星星之火,很快從劉集燃遍廣饒,使廣饒黨的活動和革命斗爭有了正確的理論作指導,“覓漢(即長工)增資”、“短工增資”、“吃坡”、“砸木行”等一系列斗爭不斷展開。正是在這本薄薄的《共產黨宣言》的引領下,劉集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小莫斯科”,成了整個魯北革命活動的中心。
幾經輾轉,這本《共產黨宣言》傳到了村民劉世厚手中。1941年1月18日,日本鬼子實施大掃蕩,在火燒劉集村時,已經逃出村的劉世厚不顧個人安危,又潛回村里,在一片火海中,把這本共產黨宣言從房山墻雀眼里搶救出來,并冒著生命危險一直秘密保存下來。1975年,縣里前來征集文物,84歲的劉世厚用顫巍巍的雙手打開一個平時誰也不能碰的紫檀色小木箱,從層層包裹的方布里小心翼翼地取出這本有些泛黃的書,雙手遞給征集文物的同志,并反復叮囑:“這本書一定要好好保存,它比我的命還寶貴!”
這本封皮殘缺、紙張泛黃的小冊子,是由陳望道首譯1920年8月出版的,當時由于排版和校對的疏忽,封面的書名被錯印成了《共黨產宣言》。這本《共產黨宣言》是中文版的第一個版本,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由農村黨組織傳播、使用和保存的珍貴文獻,屬國家一級革命文物。
走在劉集的街道上,我看到幾乎家家戶戶外面的墻上壁都畫著一些革命英模人物和一些宣傳畫。我特別注意到,在那些宣傳畫里,還有馬克思的頭像。至今,劉集村還有許多村民親切地稱呼馬克思為“大胡子”。
5月13日 日照市莒縣招賢鎮紅色群落展覽館
在日照市莒縣,有一群被譽為“紅色群落”的老人。戰爭年代,為了建立新中國,他們加入黨組織,拋頭顱灑熱血,百折不撓地進行斗爭;新中國成立后,他們回歸故里,幾十年如一日,為了國家的強盛,拼命實干,本色不變。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他們始終堅持一個共產黨員標準,形成了“一心向黨、公心為民、用心實干、清心律己、熱心傳承”的精神,樹立了老一代基層黨員的英雄群像。這個“紅色群落”最多時曾有13341人,目前健在的還有900余人,其中抗戰期間入黨的有161人,他們最年輕的也已年屆九旬,最長者已經百歲有余。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建國前老黨員。
“在農村的田間地頭上,生長著一種植物叫巴根草,特別耐澇耐旱,又特別耐熱耐寒,即便是上面的莖葉沒了,根還緊緊地‘巴’著土地,‘建國前老黨員’就是這樣的‘巴根草’。這就是他們的本色,新時期更需要傳承這種本色。”曾擔任莒縣縣委書記的劉守亮這樣說。
在莒縣招賢鎮紅色群落展覽館里的一面墻上,我看到了這批建國前老黨員的部分入黨志愿書。
5月14日 參觀孟良崮戰役烈士陵園
1947年5月14日,是孟良崮戰役打響的日子,69年后的今天,我來到了孟良崮戰役烈士陵園。烈士陵園始建于1952年,總占地面積6萬余平方米,是第二批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也是享譽省內外的革命傳統、愛國主義、國防教育基地。
烈士陵園位于孟良崮山腳,與主戰場遺址戰役紀念碑相距7.8公里,坐北朝南,氣勢宏偉。園中央建有陳毅、粟裕漢白玉大型雕像,栩栩如生。雕像兩側建有碑廊,鐫刻著國家、省黨政軍領導及知名書法家為孟良崮戰役題字、題詞77幅。紀念館位于雕像后方,里面陳列著許多珍貴的照片和文物,展示了整個盂良崮戰役經過。紀念館后為烈上墓區,安葬著在孟良崮戰役犧牲的2859名革命烈士,內有粟裕大將骨灰撤放處和遲浩田題字的英烈亭。?孟良崮戰役紀念碑位于海拔567米的孟良崮主峰大崮頂上,高14.6米,東西兩面分別鐫刻著陳毅元帥的詩和粟裕題寫的“英雄盂良崮”。
在孟良崮烈士陵園,我撿拾到了一枚生銹的彈頭。
上一篇:遲云《遲云的詩》
下一篇:楊曄《閉上眼睛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