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前200—前168
【介紹】:
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時稱賈生。18歲時,以能誦讀詩書,善文章,為郡人所稱譽。廷尉吳公薦于文帝,被任為博士。不久遷太中大夫,為大臣周勃、灌嬰等排擠,貶為長沙王太傅。后人稱賈誼為賈長沙、賈太傅。在長沙任職的三年中,賈誼的心情一直抑郁不歡。文帝七年(前175),賈誼被召回長安,任梁懷王的太傅。此時文帝雖仍贊賞賈誼的博學,但對于他多次上疏陳述的政治主張并不采納。后來梁懷王騎馬時摔死,賈誼認為自己沒有盡到太傅的責任,經常悲泣自責,不久死去。
賈誼的作品,《漢書·藝文志》著錄有文58篇,賦7篇。其文即現存的《新書》,亦名《賈子》,曾經西漢末年劉向校定,雖然在流傳過程中有所錯亂和散失,但基本可信。賈誼的散文有戰國縱橫家的風格,善于運用不同歷史事實的對比來分析利害,在鋪張渲染的描寫中,造成文章的充沛氣勢,富于說服力和感染力。
賈誼辭賦,今傳有《吊屈原賦》、《鵩鳥賦》、,《惜誓》、《旱云賦》及《賦》。《
賦》已殘,《惜誓》、《旱云》均有可疑,可信為他所作的只有前兩篇,而且都是他在任長沙王太傅時寫的。賈誼的賦,也飽含著作者濟世的熱情,抒發憤懣不平,具有感人的力量。當時,漢賦還沒有形成,賈誼主要采用騷體來寫作。他的《鵩鳥賦》采用主客問答的方式,抒寫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情緒,同時也流露出齊生死、等禍福的消極思想。語言多用四言句,句法也比較整齊,但已趨向散體化,顯示了騷體賦向漢賦過渡的痕跡。《吊屈原賦》是他赴長沙途中經湘水時所作,在抒發對屈原不幸遭遇的同情中,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被劉勰稱之為“辭清而理哀”(《文心雕龍·哀吊》)。
上一篇:謝靈運的故事
下一篇:趙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