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何彧 【本書體例】
梁章鉅
梁章鉅(1775——1849),字閎中,晚號退庵,福建長樂人。嘉慶七年進士,歷官翰林院庶吉士、禮部主事,鴉片戰爭期間為廣西巡撫,不久調江蘇巡撫,兼署兩江總督。先后五任蘇撫,后以病乞歸。博覽群書,喜作筆記小說,亦能詩。著述甚豐。有《藤花吟館詩鈔》、《舊田瑣記》、《退庵隨筆》、《浪跡叢談》等70余種。
吾鄉黃石齋先生,為千古偉人。初不知其生前如何風采。余曾得其待漏圖畫像,則恂恂道貌,藹然可親,絕無一毫凌厲氣概。
相傳石齋先生就逮時,門人多相隨,石齋一再辭之曰:“我為大臣,義當死。諸君無為也?!豹q不去,石齋乃曰:“諸君踐土食毛,義亦可死。但未食祿,亦可以無死。今與諸君訣,甘殉難者止。否則各有父母妻子,毋為冒不測也。”乃泣別。惟七人愿從:江西四人,福建三人。是時遭逢仁恕,令前代遺臣梗不服者,得請方行,毋許專殺。由是石齋師徒皆下獄以待。石齋入獄即絕粒,大帥憂其早斃也,百方進食飲,皆不顧。乃募漳人之賈于江寧者至獄,以鄉情相慰藉,猶不食。于是邀與游于市,入飯肆,強之不可。乃入酒肆,共酌以獻,石齋曰:“酒以合歡,今鄉井相聚,小飲可乎?但必無過三爵。”眾皆喜諾。遂飲三爵,更一肆,則又三爵。以此閱數日不至于斃。
及就義之晨,二官人入,謁拜如儀,為公送喜。石齋曰:“國破君亡,何喜之有?”二官曰:“已得請許公就義矣。”石齋笑曰:“是誠可喜,但彼輩安能解此?!币驓v數二公之家世閥閱,而呵其罪。二官皆浹背而去。頃之,石齋乘小車出,七人從。中途石齋返顧后車七人者,皆無人色。石齋笑曰:“怖乎?忍一刻即千秋矣”。七人皆應曰:“然?!北戎廖魅A門,石齋忽墜車下。一指揮趨進掖之,且慰曰:“毋恐”。石齋瞋(chē琛)目叱之曰:“是何言歟,天下豈有畏死黃道周哉!此地為輦路所經,吾不可以乘而過。因絕食足弱,下而致仆,吾何恐哉!”指揮愕然易容,因跪曰:“此地萬人瞻仰,公又困憊,即就大事可乎?”石齋四顧曰:“善”。遂命布席,南向拜訖,仆請以數字貽家。石齋躊躇曰:“無可言者”。固請,乃裂衣襟嚙指血曰:“綱常萬古,節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七人者亦血書一幅云:“師存與存,師亡與亡?!笔S體故昂藏,立而受刑,又義風凜凜,行刑者手栗,刃下不殊,行刑者大悸,急跪曰:“公坐。”石齋頸已中刃,血淋漓猶頷之曰:“可”。乃坐而受刑焉。
其時大帥亦閩人,大書牌云:“偽閣部黃某首,”巡示沿江。一兵以他首易,而匣藏之古墓中。后數年,石齋子至江寧求遺骸。有以兵事告者,其子詣之。兵款至浹月,乃與到古墓,取匣開視,而目如生,隨以歸葬。榕村語錄,所載如此。
(選自《歸田瑣記》)
我的同鄉黃石齋先生是一個千古偉人。當初不了解他生前風采如何。我曾得到他的一幅待漏圖畫像,畫上的他謙恭謹慎、和藹可親,絕對沒有一點意氣昂揚、奮起直前的樣子。
相傳石齋先生被逮捕時,他的弟子多人要跟隨他去,石齋一再謝絕說:“我作為大臣,從道義上講應當死。你們就不要這樣做了?!钡麄內匀徊豢想x去。石齋又說:“諸君蒙受國家的恩惠,從道義上講也可以死,但并沒有領取奉祿,也可以不死。今天我與諸君就此訣別,甘愿殉難的人就留下,否則各人都有父母妻子兒女,不要冒遭遇不測之險。”隨之揮淚相別。但仍有七個人愿跟隨他去:江西四人,福建三人。這個時候趕上朝廷仁慈寬恕,下令前朝遺臣中剛直不化、拒不歸順大清的人,需經請求批準后才能執行死刑,下邊不能擅自處決。因此石齋師徒都被監禁起來,以等待批準。石齋入獄后就開始絕食,大帥擔心他早死,想方設法送飲食給他,他都不理不睬。于是招募在江寧做生意的漳浦人到獄中以鄉情勸慰他,可他仍不進飲食。于是又邀請他到集市上游覽。拉他進飯店,不進。又進酒店,獻上美酒,石齋說:“酒適合歡慶的時候飲用,今天老鄉們相聚,少喝一點可以的。但務必不能超過三杯?!贝蠹液芨吲d地答應了他。一起喝三杯,換一酒店又飲三杯。用這種辦法過了幾天,不至于使他餓死。
等到他就義的那天清晨,兩個當官的進來向他行禮叩拜,聲稱為他送喜。石齋說:“國家遭到毀壞,君主已死,還有什么喜事?”
兩個當官的說:“已得到批準允許您就義了?!笔S笑道:“這確實可喜。但你們這類人怎能理解這其中的意義呢?”接著列舉了兩人的家世和經歷、功績,喝叱他們的變節行為。這兩個當官的汗流浹背而去。不一會兒,石齋乘坐小車出來,那七個人緊隨其后。途中石齋回頭看著走在車后的七個人,全都面無人色。石齋笑道:“害怕嗎?忍一會兒就可以名傳千秋了?!逼邆€人都應答說:“對。”等到了西華門,石齋突然從車上摔了下來。一個指揮的人,趕快走上去攙扶著他并且安慰說:“不要怕?!笔S瞪著他喝叱道:“這是什么話,天下難道有怕死的黃道周嗎?這地方是明朝皇帝車子走的道路,我不可以乘車而過。因絕食腳下無力,下車時才摔倒地上。我怕什么呢?”指揮吃驚地變了臉色,跪下說:“這地方萬人瞻仰,您又疲憊無力,就在這里就義行嗎?”石齋看了看四周說:“好。”于是讓指揮鋪上席子,朝南叩拜后,仆人請石齋給家人留下些文字。石齋猶豫說:“沒什么可說的?!逼腿嗽偃埱?,石齋就扯破衣襟,咬出指血,寫道:“綱常萬古,節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蹦瞧邆€弟子也血書了一幅字:“師存與存,師亡與亡”。石齋儀表雄偉,氣宇不凡,站著受刑,形象令人敬畏。行刑的人手發抖,刀砍下去沒有把脖子砍斷。行刑的人非常害怕,趕緊跪下說:“您老坐下”。石齋的脖子已被刀砍傷,鮮血不停地流,仍點頭說:“可以。”就坐下來受刑了。
當時的大帥也是福建人,寫了一塊大牌子:“偽前朝內閣大臣黃某的首級。”沿江巡行示眾。一個士兵用其他首級偷偷替換下了石齋的頭,用匣子藏在古墓中。后來過了數年,石齋的兒子到江寧尋找遺骸,有人告訴他士兵換首級的事。石齋的兒子找到了那個士兵。士兵款留招待他一個多月,才一起到了古墓,拿出匣子打開一看,面貌如生前一樣。于是拿回去埋葬?!堕糯逭Z錄》上就是這樣記載的。
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權力結構中,主要存在著三種力量。一為高高在上,具有絕對權威的天子皇帝;一為忠誠于儒家原則,守護理想的官員;第三是以個人和家庭利益為最高追求,借助為官的特權謀取私利的職業官僚。在綿延數千年的歷史中,這三種力量糾結在一起,相互對立又互為依存,此消彼長,演出了很多不為后世所忘的悲劇與喜劇。《黃忠端公》中的黃石齋即屬于守護理想的那一種。
黃石齋本名黃道周,福建漳浦人。明代晚期天啟二年(1622年)進士。因著書立說處為一石室,而被稱為石齋先生。縱觀他的一生,竭力守護儒家理想原則,主持正義和忠君為其兩大特點。為了前者,他入仕后多次上疏崇禎皇帝,希望他遠小人近賢臣,整肅綱紀,除惡扶善,扭轉乾坤,但卻多次觸怒龍威,被降職、貶謫邊疆,甚至削為平民。為了后者,他不計君過,聽從調遣,直到最后,滿清入主中原,連續攻滅了明朝遺臣扶植的弘光朝,魯王逃亡政府,黃道周所居的南明隆武朝也危在旦夕,清朝第一個皇帝順治入關已登基數年,改朝換代成為定局的情況下,他仍堅決回絕滿清的勸降,甘愿盡忠獻身。
在他的身上,集中體現了一個儒家理想主義者的矛盾性和悲劇性。他對明朝末年的腐敗現實是認識得很清楚的,對于明王朝無法挽救的覆滅命運也是有所感覺的。但他對這樣一個不合理又沒有希望的王朝卻又是充滿感情,忠貞不二。作為一個儒家理想原則的守護者,他總是情不自禁地要對皇帝的行為提出建議,甚至批評,而總是得罪皇帝。作為一個封建官僚,卻又必須得到皇帝的垂青才能擁有重權,匡時濟世。但是,在封建專制政治的框架內,這兩種角色是很難統一的。歷史上除極個別的開明皇帝當朝外,絕大多數情況下是誰扮演這種雙重角色,誰就注定了悲劇命運。
從本文所記錄的黃道周就義前后的事跡看,明王朝雖然已經覆滅,清朝政權統一全國已成定局,但他仍然是在按照儒文化的理想模式構筑自己人生的最后結局。拒降、絕食、從容就義,顯示出他對生死存亡之人生大事選擇時的清醒、冷靜。也隱隱使人感到,他這樣一個一生執著追求儒家理想原則在現實中圓滿實現的耿介之士,面對明朝復興無望,滿清入主華夏已成定局的形勢,他已經認識到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到了盡頭。因此,對他這樣的人來說,生當是苦是悲,死則是樂是喜。故而死對他來講已不是可怕的,而是借以棄絕生的無望,最后塑成一個超脫凡俗,光照千秋之英烈形象。
從他的最后選擇,也可以看出文化觀念形態對人極強的影響控制力。魯迅曾說過這樣的話:每一個朝代滅亡之后,總要出幾個殉道者的。他的用意在于批判封建倫理道德的虛偽性和對真正的好人的欺騙、誤導。除去上面所說的原因促使黃石齋選擇了死之外,傳統文化中非理性元素對其靈魂的控制也可算作一個原因,從現代心理學研究看歷史上那些愚忠的人、大多都是有某種情結的人,譬如“殉道者情結”、“清教徒情結”、“上帝情結”等等。
上一篇:黃幡綽
下一篇:黃慎學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