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而今 【本書體例】
李德裕
李德裕(787——850),字文饒,趙郡(今河北趙縣)人。出身世家,歷任浙西觀察使、西川節度使等職,唐武宗時居相位,力主削藩。是牛、李黨爭中李派領袖。后遭牛派打擊,貶崖州司戶而死。有《次柳氏舊聞》、《會昌一品集》傳世。
玄宗于諸昆季,友愛彌篤,呼寧王為大哥,每與諸王同食。因食之次,寧王錯喉噴上髭,王驚慚不遑。上顧其悚悚,欲安之,黃幡綽曰:“不是錯喉。”上曰:“何也?”對曰:“是噴帝。”上大悅。
安祿山之叛也,玄宗匆遽播遷于蜀,百官與諸司多不知之。有陷在賊中者,為祿山所脅從,而黃幡綽同在其數,幡綽亦得出入左右。及收復,賊當就擒,幡綽被拘至行在。上素憐其敏捷,釋之。有于上前曰:“黃幡綽在賊中,與大逆圓夢,皆順其情。而忘陛下積年之恩寵。祿山夢見衣袖長,忽至階下,幡綽曰:‘當垂衣而治之。’祿山夢見殿中槅(gé格)子倒,幡綽曰:‘革故從新。’推之多此類也。”幡綽曰:“臣實不知陛下大駕蒙塵赴蜀,既陷賊中,寧不茍悅其心,以脫一時之命?今日得再見天顏,以與大逆圓夢,必知其不可也。”上曰:“何以知之?”對曰:“逆賊夢衣袖長,是出手不得也。又夢槅子倒者,是胡不得也。以此臣故先知之。”上大笑而止。
(選自《次柳氏舊聞》)
唐玄宗對于各位弟兄,友愛之情十分深厚。稱寧王為大哥,常與諸王一同用餐。當吃飯的時候,寧王嗆食,噴在皇上的髭須上,寧王驚慌失措,慚愧不已。皇上看他害怕的樣子,想安慰他。黃幡綽說:“不是嗆食”。皇上說:“是什么?”回答說:“是噴帝”。皇上十分高興。
安祿山叛亂,唐玄宗匆匆忙忙轉移到四川,百官和各部人員大都不知曉。有的陷入安祿山手中,受他威脅而屈從,黃幡綽也在這些人當中,也必須在身邊侍候。等到長安收復,叛亂的人被抓住,黃幡綽被押到唐玄宗臨時住的地方。皇上平時喜歡他才思敏捷,放了他。有人在皇上面前說:“黃幡綽在叛軍手中,給大逆不道的安祿山圓夢,都順著他的心思,卻忘了陛下多年來的恩寵。安祿山夢見穿長袖衣服,忽然到了臺階下面,黃幡綽說:‘當要垂衣而治。’安祿山夢見大殿中窗格子倒了,黃幡綽說:‘革故從新。’推算夢大多都屬于這一類。”黃幡綽說:“我確實不知道皇上大駕風塵仆仆地去了四川,既然陷入賊手,能不暫且取悅他,以便多活一時?今天能再見到皇上,是因為給大逆之人圓夢,一定知道他不行了。”皇上說:“憑什么知道?”回答說:“逆賊夢見衣服袖子長,是出手不得。又夢見窗格子倒了,是胡(糊)不得。我由此先知道這一點。”皇上大笑而止。
這一篇寫唐玄宗的弄臣黃幡綽的兩件事,塑造了一個才思敏捷,善解人意,但反復無常,不講操守的人物形象。
本文一開始出現的是“寧王錯喉噴上髭”的尷尬場面。當時寧王很害怕,但黃幡綽看到玄宗“欲安之”,便脫口說出“不是錯喉”“是噴帝”的話來。于是,“上大悅”。這樣,氣氛一下子輕松了,玄宗和諸位弟兄顯得其樂融融。這件事,使人感到黃幡綽的機靈、敏捷,善于看風使舵,至于思想深處怎樣,還不見端倪。接著,作者選取了黃幡綽為安祿山圓夢之事,以顯示其精神境界。安祿山叛亂,長安失陷,許多官員為其所脅從,黃幡綽亦在其數。安祿山“夢見衣袖長,忽至階下”,黃幡綽說是“當垂衣而治之”。安祿山夢見“殿中槅子倒”,黃幡綽說是“革故從新”。可以看出,此人已喪失氣節。當時陷入叛軍手中的人很多,比如王維,雖接受偽職,但吃了啞藥,便不能說話,杜甫是想方設法逃了出去。這個黃幡綽對于安祿山卻“順其情”,“悅其心”。長安恢復以后,有人揭發了他,他卻厚顏無恥地說:“今日得再見天顏,以與大逆圓夢,必知其不可也。”于是他又這樣解釋:“逆賊夢衣袖長,是出手不得也。又夢槅子倒者,是胡不得也。”反復無常,全無品格而言。《史記·滑稽列傳》里寫過一些弄臣們“善為言笑”,但一般都“合于大道。”黃幡綽之流則是為人所不齒的。
作者就是這樣善于由表及里地刻劃人物,而且不著一語,有案無斷,完全靠人物自己的語言來表現。
上一篇:黃初平
下一篇:黃忠端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