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44】中國協商民主的邏輯
(林尚立、趙宇峰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2.9萬字,2016年3月第1版,48元)
△共8章:緣由、基礎、形態、功能、運行、議程、程序、發展。
〇“名非天造,必從其實”。民主有沒有統一模式?答案是否定的。當我們看清了“別人家的民主”天然的弊端,又該如何總結我們自身的實踐成果?歷史證明,只有協商民主這種形式最適合中國,因為只有扎根本國土壤,汲取充沛養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
〇人的存在是現實,其自由與發展離不開特定的共同體,這決定了任何形式的民主要真正成為人的自由與發展的保障,除了要充分尊重人的自由與發展的意志之外,還需要充分考慮如何維系和協調人難以脫離其中的共同體的發展。
〇一個國家的民主建構能力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其現代化發展。
〇協商是民主最原始、最基礎,也是最普通的要素,民主的任何形式和內容都可以在這里找到其最初的根源。
〇在現代文明中,民主不外兩大取向:一是天賦人權,人自由平等,是國家的主人;二是天下為公,國家屬于人民,人民管理國家。
〇統一戰線的最直接出發點,就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壯大自己,削弱敵人。
〇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口號”,再次呼吁“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行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
〇概念的背后就是理論,理論的背后就是相應的實踐。
〇孟德斯鳩認為:一個政體要得以維系和成長,既要考慮政體的原則,也要考慮政體的精神。
〇中國的協商民主發源于中國的國體與政體有機統一,其背后的原則就是人民性。
〇市場經濟給中國帶來的深刻變化:[1]人的類本質的變化,“單位人”轉變為“社會人”;[2]權力結構和變化、“一元”轉變為黨、國家、社會、市場與個人多層次、多維共存的權力結構;[3]治理方式的變化,從單一的政治權力組織和治理社會與國家,逐漸發展為市場體系、社會體系、國家權力及黨的體系共同治理社會的格局、從以權力與政策為主的治理機制轉為以法律與政策為主的治理機制。
〇群眾路線是中共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統一戰線的方略是這種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具體體現。
〇中國政黨制度的具體形態是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
〇政治、政府、社會、公民協商。
〇沒有團結就沒有穩定與發展;沒有共同發展,也就沒有團結的基礎。
〇民主與法治是現代政治的兩根支柱。
〇規則正當性是保證行動正當性的前提;而行動對規則的遵循是保證行動結果合法性的前提。
〇新型民主:以人為本與人民主體地位相統一、民主化與現代化發展相統一、民主化與法治化發展相統一、人民民主與黨的領導相統一、人民本位與個體本位相統一、協商民主與選舉民主相統一。
〇不論是英美的兩黨制,還是法國的半總統制和日本的一黨獨大制,其所具有的集中性傾向,背后多少都蘊含著自由主義民主對共識政治追求。與西方國家不同,中國追求共識政治是從人民共和出發的。人民共和的本質就是人民是國家的真正主人,人民凝聚為有機整體,共同掌握和治理國家。
(2018年3月4日晚11:10閱畢)
上一篇:世界熱點怎么看·2017
下一篇:中國大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