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淮南 【本書體例】
董玘
董玘,生卒年不詳,字文玉,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官至吏部侍郎。有《中鋒集》六卷。
正德庚午,六月乙巳,予與南安黃子晨出游。循玉河而東,見車馬旁午,由夾道直趨東華。東華者,天子之禁門也,外多富人居。予二人私訝游者之眾也,乃連騎躡(miè涅)其后。是日,微露濡(rú如)衣。黃子笑曰:“《詩》所謂‘畏行多露,’殆不其然?”予曰:“彼,女子也;丈夫而畏濡乎?”俄頃,霧四塞,咫尺不辨人馬。行半里許,失所謂東華者。陰風襲人,鬼魅交道。予愕曰:“此非人居也,胡為有是?”念已不得歸路,復前行。十余步,見一巨室,棟宇宏麗,金碧交映。方凝視焉,忽群狐躍出,若將邀予二人入者。即卻走欲避,疑己為群狐所持。予乃喟曰:“霧雖不吾濡,然誤予者非霧也耶?”遂隨狐入。
及門,門者狐。狐人語曰:“錦衣不可以入吾舍。”不得已,復易素衣而進。及堂,堂者狐。狐拱而前,若與人揖遜狀。及至,則見數十狐。呀呀環一狐而號。予微聞旁立者曰:“是老狐今斃矣。老狐常人形出游,見衣冠者流,生有居,死有藏,有慶吊之禮。習而歸,欲以教群狐。其斃也,號曰:‘若屬勿以狐我也。’于是,群狐相與謀以人禮喪之。然而狐也,卒莫幸吊焉。有白額虎,是穴之長也。電目而深居,好噬人,不食獸類。上帝命之掌百獸焉。狐乃相與訴于虎。虎怒曰:‘彼薄吾獸類耶?’于是,不狐吊者,輒噬之。乃今吊者如市焉。若已誤入,速與狐為禮。不者,虎且噬汝!”予二人方驚駭未信,俄見旅進旅退,繩繩然來者盡衣冠也。拜起左右,咸與狐為禮。黃子顧予曰:“畏狐耶?畏虎邪?”始悟前所見游者,盡狐客也。將退,一狐捧盤帛階下,招曰:“吊客前!”吊者趨而前,人問姓名,曰:“某某。”若將以白于虎者。于是,諸吊者亦忘其為狐也。受帛而出,皆有德色。予二人益憤惋,然業已入狐穴中,亡可誰何。久之,得與諸吊者偕出,求得故道而歸。抵舍,則天欲瞑矣。
噫嘻!可怪哉!可怪哉!世其有是耶?彼深山窮谷,魑魅(chímèi吃妹)罔象之所游,虎豹狐貍之出入,乃其所也;禁門之側,胡為有之焉?且彼狐,狐也,求與人為禮;吾人,人也,而與狐為禮耶?豈非霧塞晝瞑,而虎與狐也,乘時跳梁,如《傳》所謂“禽獸逼人,蹄跡交中國者。”固其類也。不然,太陽在上,雖深山窮谷之中,彼虎與狐也。亦且隱伏而不敢出,矧禁門之側耶?噫!是吾游之非時也,而又何怪耶?越數夕,積霧開,初日旭,黃子復邀予往過焉,則狐穴隱滅,居民如故。
(選自《中鐸集》)
明代正德庚午年間,六月的一天,我與南安的黃子早晨一起去游玩。順護城河向東走去,看見車馬縱橫交錯,我們從小道一直前往東華門。東華門,是天子的禁門,外邊居住的大都是富戶人家。我與黃子都很驚奇有這么多的游人,于是,就并騎跟在他們后面。這一天,早晨有些露水能打濕衣服,黃子笑著說:“《詩經》所說:‘畏行多露’,恐怕就是這樣”。我說:“《詩經》說的是女子啊;男子漢怕露濕衣裳嗎?”。一會,濃霧遮住了道路,連對面的人馬都看不清。走了半里路的樣子,看不到東華門。這時冷風襲人,鬼魅滿路,我吃驚地說:“這不是人住的地方啊,怎么會有這些東西?”想著已經找不到回去的路,又再往前走。有十余步,看到一所很大的房子,宏偉壯麗,金碧輝煌。正在凝視的時候,忽然一群狐貍跳了出來,好象邀請我們進去。想退回去躲避一下,已經被狐貍們挾持住了。我就嘆了一口氣說:“我雖不怕霧濕衣裳,但是讓我遭殃的不就是霧嗎!”于是,跟隨狐貍進了房子。
一進門,門衛是狐貍。并且用人的言語說:“穿華麗的彩衣不準進”。沒辦法,只好換一件白衣服進去。到了廳堂,堂上也是狐貍。狐貍上前向我們打拱施禮,象人作揖的樣子。走到堂上,看見幾十只狐貍,正圍著一只狐貍呀呀大哭。我聽身旁邊站的人小聲說:“這只老狐貍今天死了。老狐貍活著時,經常變成人出去活動,見我們人類,活著有房子住,死了有墓埋葬,又有來吊唁行禮,老狐貍學會了人的這一套,回來教眾小狐貍也那樣做。老狐貍臨死時說:‘你們不要把我當做一只狐貍埋葬啊。’于是,這群狐貍商量用人辦喪事的方式來埋葬老狐貍。然而,畢竟是狐,到底沒有人前來吊喪。
“有一只白額虎,是這個洞穴的首領。眼睛象電一樣亮,居住在深密洞穴中。好吃人,不吃獸類。上帝安排它掌管百獸。群狐來向白額虎訴說人類不愿參加老狐喪禮的事。白額虎憤怒地說:‘這是看不起我們獸類啊?’于是發出狂言,不來為老狐吊唁的人,都要被吃掉。所以今天來參加老狐喪禮的人象趕集的那么多。你們已經誤入這里,趕緊向狐貍吊喪。不然虎就要吃你!”我們二人非常害怕,還不相信,一會兒,只見人們一同入,一同退出,一群群穿著喪服的吊喪者,全是貴人啊。大家恭敬地都為狐貍施禮。黃子看我一眼說:“是怕狐呢?還是怕老虎呢?”我這才明白先前看到那么多游人,都是來給狐吊喪的。將要退出,一只狐貍手捧一盤帛,站在臺階下,招手說:“凡是參加吊孝的都來。”吊孝的人都圍了上去,每人都問過姓名,說叫“某某”。似乎還要將此事稟告白額虎。于是,那些吊喪的也忘了它們是狐貍,捧著帛出門,臉上流露出感恩戴德的神色。我們二人更加氣憤感慨,然而已經進入狐貍的洞中,也無可奈何。很長時間,才有機會同吊唁的人群一起出來。找到來時的路回去了。到家時,天快黑了。
哎呀!真是怪事!真是怪事!世上難道有這樣的事嗎?那深山野谷,鬼魅魍魎出出進進,虎豹狐貍隨便出入,是它們的處所,但在天子禁門的旁邊,為什么也有為狐吊孝的怪事呢?況且那些狐,就是個狐貍,要求人為它吊唁;我們這些人,是人啊,怎能去為狐貍叩拜呢?難道不是因天被濃霧籠罩,白天變成了黑夜,虎和狐貍,乘機行兇作惡。正如《傳》所說:“禽獸逼人,蹄跡遍布中國”,是一樣的啊。不然,在太陽的照耀下,即使是在深山野谷之中,那虎和狐貍,也只是隱藏著不敢出來活動,何況還是在禁門的旁邊呢?哎,是我出游的不是時候啊,這又有什么奇怪呢?過了幾天,濃霧消散,初升太陽光芒四射,黃子又邀我到原來去的地方看看,然而狐貍的洞穴已不存在了,居民又象原來一樣生活。
這是一篇政治諷刺小說。諷刺,是將那無價值的、反動腐朽的東西“撕破給人看”(魯迅語),從而達到貶斥和否定。這種貶斥和否定常常又是極幽默的,令人可笑的。約·韋斯說:“幽默是藏在笑話之后的嚴肅”。《東游記異》就是用幽默的手法,表現出非常嚴肅的主題,使讀者在輕松的笑聲中,引起聯想和推斷,領悟內蘊的含義,在笑聲中引起共鳴。
小說中的狐,具有人的特征,能指揮一切,愚弄一切(包括達官貴人)。老狐死了,要以“人禮喪之”,許多達官貴人,在狐的指揮下,恭恭敬敬地為狐行禮、吊喪,這是可笑的。“彼狐者,狐也,求與人為禮;吾人,人也,而與狐為禮耶?”這必然引起人們的思考。中國有一句成語,叫“狐假虎威”。狐對人有如此之大的震懾力量,后邊有虎的支持。這就叫“鼠憑社貴,狐借虎威。”然而,虎又是“上帝命之掌百獸”的,所以,包括達官貴人在內,不聽從狐的愚弄,就是反對上帝,就是十惡不赦。那么這個上帝與虎是影射誰呢?讀一讀小說的開頭,就一清二楚了。“正德庚午,六月乙巳”。小說寫的“正德庚午”,是明代正德五年的事。熟悉歷史的讀者都知道,正德皇帝朱厚照,是中國歷史上最昏庸、最腐敗、最黑暗的一個皇帝,在他的支持下,宦官劉瑾專權,結黨營私,與馬永成、高風、羅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張永并以舊恩得幸,人號“八虎”。他們結黨營私,對于不依附自己的朝臣,斥逐殆盡,全國上下的官位,都安排自己的黨羽接任。然后,敲骨吸髓,貪污納賄,奪取民間土地,增設皇莊至300余處,正德五年,宦官張永告他圖謀反叛而被殺。史稱“八虎之亂”。(《明史·劉瑾傳》)。小說中的白額虎是誰呢?是劉瑾。劉瑾的其他兄弟只不過是皇帝支持的群狐而已。然而,這狐貍卻支配一切,控制一切,包括禁門外的達官貴人,都在他的指揮棒下生活。老狐貍死了,達官貴人都得去吊孝,要向死狐貍右叩左拜。不聽指揮者,交由白額虎“噬之”。讀著作品,成群結隊的身穿孝衣的達官貴人為老狐貍送葬,覺得詼諧風趣,忍俊不禁。細品一下,意味深長,這就是日本學者所說的“社會的笑”。
作者運用幽默、諷刺的藝術手法時,十分注意含蓄。作品中的白額虎、老狐貍是含蓄;描寫霧罩京都,使游者不辯方向,也是一種含蓄。小說的結尾處,又用了“積霧開,初日旭……狐穴隱滅,居民如故”,仍是一種含蓄。含蓄,才能給人留下思考和想象,才能使作品的思想內容更為鮮明。
上一篇:東巖寺僧
下一篇:兩先生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