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古史是研究人類社會最初兩個階段,即原始社會和奴隸制社會的歷史。世界上古史闡述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形成、發展和衰亡的歷史過程,揭示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論及古代世界各國的經濟史、政治史和文化史,介紹人民群眾的生產斗爭、政治斗爭的歷史經驗。它是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世界上古史所敘述的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第一個發展階段,是一切民族在其最初發展階段上出現的第一個社會經濟形態。這一階段的歷史所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它不僅說明人類和人類社會的起源問題,闡述人類社會關系的最初形態,而且說明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問題,以及人類知識、科學、宗教和藝術等最初萌芽的情形。正如恩格斯所說:“這個‘太古時代’在一切情況下,對未來的世代來說,總還是一個有趣的時代,因為它建立了全部以后更高的發展的基礎,因為它以人從動物界分離出來為出發點,并且以克服將來聯合起來的人們永遠不會再遇到的那些困難為內容?!?《反杜林論》、《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一五五頁)人是從古猿的進化系統中分化出來的,從猿到人經歷了漫長而艱苦的歷程。在這個過渡階段中,存在著“過渡期間的生物”,即恩格斯稱之為的“正在形成中的人”。人類學家、考古學家在亞洲、歐洲和非洲一些地方發現的許多臘瑪古猿化石,被認為是從猿到人的過渡生物或正在形成中的人。它大約開始于一千四百萬年以前。經過幾百萬年乃至千萬年的勞動,大約于三百萬年以前,正在形成中的人開始變成完全形成的人。出現了人類,就開始了原始社會的歷史。在漫長的原始時代,人類本身仍在繼續發展,由早期猿人(能人)、晚期猿人(直立人),至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現代人);使用和制造生產工具,由舊石器經中石器發展到新石器時代;經濟生活從采集現成的天然生產物為主,發展到學會經營畜牧業和農業及原始手工業;社會發展經歷了血緣家族和氏族公社(包括母系、父系)兩個階段;與此相適應的婚姻形態從血緣家族進化為族外婚、對偶婚,發展到一夫一妻制。上述諸方面的發展過程,構成了原始社會史的基本內容。在原始社會里,由于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人們只有用集體的力量才能同自然界進行斗爭,得以生存。這就決定了原始社會生產資料的公有制。當時,人們共同勞動,共同分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平等互助的,沒有私有制,沒有階級,沒有國家。到這個時代末期,金屬工具的廣泛制造和使用,引起原始社會深刻的革命性變革。它促使農業、畜牧業、手工業以及由此而帶來的商品交換活動進一步發展,促使勞動分工進一步精細和社會分化進一步加劇。特別是在經濟上出現了剩余勞動和剩余勞動產品,由此導致剝削成為可能。于是,私有制、階級出現了,原始公社制走向解體,國家開始發生,人類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奴隸制時代。
人類邁入第一個階級社會——奴隸制社會,世界各地在時間上不盡一致。大約在公元前四千年代后半期至三千年代初,西亞的兩河流域和北非的尼羅河流域最早進入奴隸制社會;大約在公元前三千年代末,在南亞的印度河流域,中國的黃河流域和愛琴海的克里特島,出現了第一批奴隸制國家。由于經濟、政治發展的差異和歷史文化傳統的不同,各個地區奴隸制社會的終結也是不平衡的。大體說來,公元后的幾個世紀里,上古大部分奴隸制國家相繼進入封建制社會。奴隸制社會生產關系,是一種剝削和被剝削、統治和被統治的關系。它的基本特征是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并占有作為直接生產者的奴隸。奴隸被當作會說話的工具、牲畜,遭受到殘酷剝削和壓迫。這是奴隸制度區別于其他剝削制度的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在奴隸制社會里,除了占主導地位的奴隸制生產關系外,也存在著處于次要地位的自由民之間的租佃關系、雇傭關系、公社制殘余以及在一定發展階段成長起來的封建因素。這些關系和因素在不同的國家表現的不一樣,有的強些,有的弱些,時間或長或短。因此,在奴隸制社會里,除了奴隸與奴隸主兩大階級矛盾外,還存在著自由民之間的矛盾,即平民與貴族、貧者與富者、非特權者與特權者、小土地所有制與大土地所有者之間的矛盾。但是,除在一定歷史時期,特別在奴隸制社會的初期,平民與貴族之間的矛盾常常表現為主要矛盾外,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奴隸與奴隸主之間的矛盾。它的存在和發展支配著自由民內部之間的矛盾。處于次要地位的生產關系對主導的生產關系,次要矛盾對主要矛盾也會給以影響。在奴隸制時代,正是各個對立階級之間的斗爭及其體現的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矛盾運動的發展,推動整個社會不斷地向前發展。
奴隸制社會是人類歷史的必經階段,古代世界各國都經歷了這個歷史階段。恩格斯指出:“奴隸制是古代世界所固有的第一個剝削形式;繼之而來的是中世紀的農奴制和近代雇傭勞動制?!?《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173頁)恩格斯還指出,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后出現的奴隸制只是零散現象,在第二次社會大分工后,奴隸制才成為社會制度的一個本質的組成部分。恩格斯對社會形態發展程序的概括,對奴隸制發展的兩種形態的劃分,對于我們認識奴隸制社會的發展過程,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但是,由于各個國家和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不同,奴隸制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是不平衡的,表現出種種諸如在奴隸制的發展程度(成熟和不夠成熟)、生產目的(生產生活資料的或生產商品)等方面的差異。由于這些差異的存在,使得奴隸制生產關系的主導作用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表現出不同的發展狀況,有的發展早些,表現明顯些;有的則晚些和不甚明顯。這些奴隸制社會中所固有的特殊性,使得奴隸制社會呈現出不同的類型和特點,但歷史的發展方向是一致的,其本質也是共同的。奴隸制社會是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進步。奴隸制度“使農業和工業之間的更大規模的分工成為可能,從而為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交換的擴大和古代文化的繁榮創造了條件。(恩格斯:《反杜林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第一五二頁)但是,它是建立在階級對立的基礎上的。奴隸制下各種奴役形式嚴重地束縛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到奴隸制社會后期,奴隸制生產關系已成為生產力發展的巨大障礙,階級矛盾異常尖銳,奴隸制國家在人民群眾革命斗爭打擊下最終被摧毀了,奴隸制社會被封建制社會所代替。學習世界上古史可參閱:劉家和主編的《世界上古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崔連仲主編的《世界史·古代史》(人民出版社1983年)、《世界上古史綱》編寫組的《世界上古史綱》(人民出版社1979年上冊,1981年下冊)、林志純主編的《世界通史資料選輯》(上古部分)(商務印書館1979年)。
上一篇:不列顛之戰
下一篇:世界中古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