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上層統治集團之間因爭奪皇權而發生的一場戰爭。自洪武三年(1371)迄二十四年(1391),明太祖先后分封二十三子及一從孫為藩王,分鎮要津。各王“護衛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萬九千人”,邊塞諸王權勢尤大,擁兵自重,尾大不掉之勢業已養成。洪武三十一年(1398)太祖薨逝,皇太孫朱允炆即位,用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黃子澄削藩策,陸續廢止、囚禁了周、齊、湘、代、岷五個藩王。建文元年(1699)七月,燕王朱棣援引祖訓,以誅齊泰、黃子澄清君側為名,于北平(今北京)起兵,號稱“靖難”。燕軍略通州,克薊州,下懷來,兵鋒甚銳。是年八月,建文帝遣長興侯耿炳文率兵三十萬進駐真定、河間,直指北平,與燕軍戰于滹沱河(北平安平一帶),大敗而回。建文帝以李景隆代炳文,統兵逼近北平,燕王下令固守。又親自率兵間道赴大寧,誘俘寧王朱權,收其所屬精銳及韃靼兵,軍威大壯。回師北平東鄭村壩(今屬河北通縣),大敗景隆軍。是年十二月,建文帝罷齊泰、黃子澄,希冀緩和,燕王不理。建文二年(1400)四月兩軍戰于白溝河(今屬河北新城縣),明師敗績,李景隆走濟南,德州為燕軍所陷,兵圍濟南城。山東參政鐵鉉督餉赴景隆軍,慷慨膺大任,收集潰亡,堅守濟南,光復德州。建文帝召景隆回京,以左都督盛庸為大將軍,掌前方軍令,升鐵鉉為兵部尚書,贊理大將軍事。從此戰爭進入膠著狀態,明軍與燕軍在山東、中原地區反復爭奪,勝負相當。建文三年(1401)燕師駐大名,朱棣遣輕騎數千奔襲徐沛(今江蘇徐州、沛縣),盡焚兵興以來明軍積貯,斷運河糧道,明軍糧餉不給,勢漸不支。十一月燕軍兵進淮上,建文帝遣駙馬都尉梅殷鎮淮安。建文四年(1402)燕軍由館陶渡江,攻汶上,破沛縣,師指徐淮。三月師趨宿州。五月至泗州,旋克揚州。六月于高郵、瓜州征集船只,攻下鎮江,兵困南京。谷王朱穗和李景隆守金川門,開門迎降,燕軍長驅而入?;莸壑煸蕿捎趯m中自焚死(一說遜國出走)。朱棣誅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重臣。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
關于“靖難之役”史界評論頗不一致。一說認為,建文即位,實行新政,銳意改革。政治上削強藩、省重刑,限制極端專制主義;經濟上薄聚斂、均田賦,減輕江南田租。新政觸動了以燕王朱棣為代表的軍事貴族集團的既得利益,導致了這場以流血為代價的武裝沖突。斗爭的實質是實行新政與墨守舊章的搏斗。燕王奪得帝位,腰斬了建文新政這一“未完成的交響曲”(毛佩琦《建文新政和永樂“繼統”》見《中國史研究》1982年2期)。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16《燕王起兵》、張廷玉《明史》《成祖本紀》、《恭閔帝本紀》可資深入學習研究。
上一篇:靖康之難
下一篇:靜靜的頓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