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蘇聯作家肖洛霍夫的名著。這部長篇小說共分四部。第一部的事件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終于一九一六年;第二部的時間是一九一六年十月至一九一八年,描寫了二月革命,利爾尼洛夫叛亂,十月革命,頓河內戰;第三部的事件發生的時間為一九一八年春至一九一九年五月,寫了國內革命戰爭中對南方白匪的斗爭;第四部寫的是一九一九年春至一九二二年,描寫了白匪的覆滅和頓河地區蘇維埃政權的勝利。小說的中心人物是葛利高里·麥列霍夫。他生在頓河沿岸韃靼屯的一個富裕的中農家里,他具有許多優秀品格:勤勞、勇敢、有才干,是一個性格完整的勞動者;但是,在急驟轉折的年代里,由于出身的原因和其他諸種因素,使他既不能象珂曬沃依那樣毫不動搖地投身革命,也不能象小李斯特尼茨基那樣頑固地倒向反革命,他有時受革命的影響投身于紅軍,并且立過戰功;但是,舊的傳統觀念,對革命的不理解,“第三條路線”的蠱惑,又使他脫離革命,甚至成為白匪軍官,直至當上師長,成為屠殺人民的罪人。他的內心世界非常復雜,他始終是個真理的探索者,他不斷地追求,但始終找不到一條正確的道路。在愛情生活上他也經歷了痛苦的過程。他熱戀婀克西尼婭;她有著深摯的感情,充沛的精力,甚至有些放蕩,但對葛利高里的愛情是純真的。葛利高里雖然迫于父命和娜塔利雅結婚,并且生兒育女,但是,他的心卻完全給了婀克西尼婭。在戰爭的顛沛中,婀克西尼婭跟隨著葛利高里,不幸中流彈死去,這對于葛利高里是最后一擊。葛利高里走投無路,將裝器全部扔到了頓河里,在離開這個世界之前唯一的愿望是看看自己的兒子……。作家本人不同意把他的這部史詩性作品看成是一部哥薩克的風俗畫,它反映了時代的巨大變遷,反映了時代的變遷在每個人心靈中所起的反響。作品全面地考察了歷史的發展,探討了人與世界、戰爭與和平、個人與群眾等重大問題。正如他在本書英文版序言中所寫的:“如果英國讀者通過這種對于歐洲人陌生的哥薩克生活的描寫,逐漸看到另外一點,即由于戰爭和革命而在生活中和人的心理上所引起的巨大變化,那么,我將會感到很高興。”這部作品于一九六五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
上一篇:靖難之役
下一篇:革命文學的倡導和論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