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晉系軍閥首領。字伯川。1883年10月8日生于山西省五臺縣河邊村(今屬定襄縣)。1992年入山西武備學堂,1904年留學日本習軍事。在日本加入同盟會。1907年畢業回國,官升至標統。辛亥革命時參加太原新軍起義,被舉為都督。1912年8月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閻任參議。但袁世凱竊國后,閻脫離國民黨,鎮壓革命黨人,支持袁世凱稱帝。袁稱帝失敗,閻又投靠段祺瑞。1917年9月閻以督軍(都督曾改稱將軍,又改稱督軍)兼山西省長。同年奉段命派兵赴湖南鎮壓孫中山領導的護法斗爭,全軍覆沒。此后,在“保境安民”口號下專事省內經營。北洋軍閥混戰期間,閻進行政治投機,發展軍事勢力,乘機占據綏遠。
北伐戰爭開始之前,廣州國民政府任閻為國民政府委員。1927年6月6日,任國民革命軍北方總司令。隨后又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委員、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山西省政府主席。大革命失敗后,在山西捕殺共產黨和革命群眾,支持蔣介石的反革命屠殺政策。1928年2月,就任第三集團軍總司令。3月,任政治會議太原分會主席和北平分會代理主席。在對奉“北伐”中,其勢力擴大到冀、察、綏、平、津等地。此后與蔣矛盾日益發展。1930年中原大戰中,任反蔣派成立的陸海空軍總司令部總司令兼第三方面軍總司令,馮玉祥、李宗仁任副總司令。擴大會議成立國民政府,閻為主席,9月9日就職。戰敗后通電下野,逃居大連,遙控山西。在大連期間與日本帝國主義勾結。1932年3月,在行政院長汪精衛支持下東山再起,任太原綏靖公署主任、國民政府委員、軍事委員會委員、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等職。在統治區內猖狂反共,殘害平民,造成白色恐怖。
華北事變后,提出“守土抗戰”口號,采取抗日和日、聯共反共、擁蔣拒蔣的兩面派政治策略,投機于三種力量之間。在中國共產黨爭取下,轉而采取“擁蔣、聯共、抗日”路線。1936年9月18日,在共產黨領導下成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性質的群眾組織“犧牲救國同盟會”(簡稱犧盟會),閻為會長,共產黨人薄一波是該會實際領導人。七七事變后,閻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1944年1月兼山西省政府主席),指揮了第二戰區的抗日戰爭。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后,抗日信心動搖,揚言“不能抬著棺材抗戰”,采取“降日擁蔣反共”路線。1939年12月發動“十二月事變”,向犧盟會組織的抗日決死隊舉行武裝進攻,為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第一次反共高潮的組成部分。1941年8月11日與日本簽訂賣國的《汾陽協定》。
抗戰勝利后,向八路軍搶奪抗日果實。1945年9月,派軍隊向上黨解放區進攻,精銳三萬余人被殲。全面內戰爆發后任太原綏靖公署主任,全力進行反人民內戰。1949年6月3日任國民黨逃亡政府行政院長于廣州。12月18日逃臺灣。1950年3月,蔣復任“總統”,閻被免去“行政院長”職,任“總統府資政”和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兩個閑職。1960年5月23日死于臺北。
閻錫山是山西的土皇帝,盤據山西長達三十八年。組織御用團體,利用封建幫會,成立特務組織,強化專政機構,鎮壓革命,妄殺無辜,實行黑暗的封建法西斯暴政。閻錫山為人狡猾陰險,常背信棄義,出爾反爾。但為鞏固其對山西的統治,曾進行工業、交通建設。
上一篇:聞捷的詩
下一篇:阮章競的《漳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