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期出現的一個文學派別,以楊億編《西昆酬唱集》一書而得名。北宋初期的詩、文創作,仍然沿襲晚唐五代以來的柔靡浮艷的文風。當時,在詩歌領域,詩人們以各不相同的創作實踐紛紛進行轉變唐末五代不良文風的嘗試。有的詩人,如王禹偁主張學習中唐白居易的詩歌語言,寫有充實內容和社會意義的作品;有的詩人,如林逋繼承晚唐賈島、姚合的詩風,致力表現隱逸之情;以楊億、劉筠為代表的一些文人則主張學習晚唐李商隱的詩歌,專在錘字煉句、用事用典上下功夫,并追求詞藻以表現才學工力,從而形成了西昆派。
楊億(974-1020),北宋文學家。字大年,浦城(今福建浦城縣)人。淳化年間進士。任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他把以他為首的十七個御用文人寫的點綴升平的詩歌編成一部總集,名《西昆酬唱集》。收在這部總集中的楊億、劉筠、錢惟寅、李宗諤等人的唱和詩,以五七言律詩為主。這些詩或吟詠前代帝王和宮廷故事,或專寫男歡女愛的享樂生活,多注意表現身邊瑣事和個人日常生活的感受。歐陽修在《六一詩話》中說:“蓋自楊、劉唱和,《西昆集》行,后進學者爭效之,風雅一變,謂之昆體。”楊億、劉筠等文人及其藝術上的追隨者,被稱為西昆派。
西昆派在當時的影響遠超過王禹偁等詩人。他們片面發展了李商隱詩歌的唯美主義傾向,其作品內容單薄,感情虛假,多是吟風月、弄花草之類。雖不能把西昆派與晚唐五代柔靡詩風等量齊觀,其進步意義終究是不大的。西昆派在宋初文壇風靡數十年之后而消聲匿跡。
上一篇:西方馬克思主義
下一篇:西晉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