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史習成王浩
【作家簡介】別姆賓·仁親(1905—1977)是蒙古著名學者、小說家和翻譯家。他生于蒙古北部的恰克圖(今阿爾坦布拉格市)。1922年他到前蘇聯列寧格勒東方語言學院學習。1927年回國,在蒙古科學委員會工作,還先后在蒙古《真理報》和《星火》、《曙光》、《科學》等報刊雜志任主編和編委。他的文學創作是從1923年開始的。20年代發表了為數不多的幾首詩,《給黃色寄生蟲們》是最著名的一篇。30年代致力于蒙古語文的研究,很少寫文學作品。1944年在蒙古《真理報》工作期間,發表一些反映蘇聯衛國戰爭的隨筆和短篇小說。他的特寫《戈壁灘上的勇士》在40年代是一篇有影響的作品。作者以濃重的筆墨寫出戈壁人勇敢堅強的性格。他創作的電影劇本《朝克圖臺吉》(1946)被拍成電影,先獲喬巴山獎(即國家獎),后又被指責有資產階級民族主義傾向。1951—1955年間發表了《曙光》的第一、二、三部。60年代和70年代創作長篇歷史小說《贊—扎魯岱》(1964)、《大遷徙》(1972)和《桑多辦事大臣》(1973)等。《贊—扎魯岱》描寫石器時代,草原游牧部落的生活。《大遷徙》則是一部匈奴部落的興衰史。仁親通曉多種文字,曾翻譯了普希金、高爾基、屠格涅夫、杰克·倫敦、莫泊桑、都德等人的作品。1956年以《蒙古語法》一書獲匈牙利科學院語言學博士學位。他的學術著作有《蒙古語比較語法》(四卷)、《蒙古民間傳說故事》(五卷)和《蒙古薩滿教研究資料》(三卷)等。他生前是蒙古科學院院士。仁親是蒙古杰出的文化活動家,為發展蒙古文化事業作出重大貢獻。他不僅學識淵博,文學、語言、歷史方面都有精深造詣,而且具有鮮明個性,凡事都有自己主見,決不隨波逐流。當年不允許提倡民族精神,他卻堅決主張弘揚民族文化,并為此孜孜不倦,奮斗終生。他受過多次不公正批判,還坐過牢,但是在強大壓力下從未屈服過。
《曙光》第一部、第二部,達基譯,陳乃雄校對,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出版。
【內容提要】長篇小說《曙光》是以牧人西爾臣及那森巴圖的一生為線索展開情節的。主人公西爾臣是個身世凄涼、顛沛流離了半生的貧苦牧民。他剛出生不久就被其父拋棄,母親帶著他及其三個兄妹在草原上流浪,遇富戶扎木巴,扎木巴膝下無兒女,見西爾臣乖巧可愛,于是以幾頭牛和一個破帳篷為代價,換取西爾臣為養子。西爾臣的養父是個十分吝嗇的人,幸虧養母德玲是位心地善良的婦人,幼小的西爾臣暫時未受到太多的苦。可惜好景不長,養母德玲病逝,養父貪圖錢財,娶了位有錢人家的女人——張太,這個繼母兇狠刻薄,對西爾臣百般刁難,終于如愿以償地把西爾臣趕出家門。西爾臣到處流浪,給一個已經辭去官職的老爺當牧人,后來同老爺家的牧羊女車林相戀。1911年到1919年的蒙古自治運動中,西爾臣當了兵,他看清了官府的腐敗。自治并沒有給貧窮的牧民們帶來任何好處。除了王爺和上層僧侶升官晉級外,平民百姓得到的僅僅是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書中描寫道:“捐稅壓得人們夠受的了,……王公大人們向我們人民要錢的時候,伸出巨手,給我們的卻是板子和鞋底……”“現在蒙古什么都有了,有了自己的汗……還有了蒙古的官吏,而生活卻越來越苦了。”西爾臣雖立下了戰功,可他仍就一無所有。他回到養父家,與牧羊女車林結婚,可兩人無論如何節儉,還是不能溫飽。西爾臣從親身經歷中認清封建統治者的本質,于是他投身革命,參加了蘇赫巴托領導的起義軍。革命后,他當上了全國勞動模范。小說的另一主要人物是那森巴圖,那森巴圖是老牧民巴圖巴雅爾的兒子,在驛站做事。喇嘛們為了給旗執政者治病,選中那森巴圖為“替身”,這就意味著他將被趕出旗境而過流浪生活。藏人喇嘛認為那森巴圖的天靈蓋是稀世之寶,于是企圖殺死他,多虧一位懂藏語、心地善良的老兵相助,那森巴圖才免于一死。那森巴圖殺死了西藏喇嘛,被迫出走他鄉,開始了十余年的流浪生活。他來到張家口,在張木匠家安身,拜他為師,學會了木匠活,娶張木匠之女為妻,并開始學習漢文。后來,他只身來到北京,結識了一些反清人士,長了不少見識,又讀了一些書,學識逐漸淵博起來。不久,他攜同妻子返回蒙古草原,本想以自己的才能智慧改變蒙古的落后和愚昧,可是在那兵荒馬亂的年月,他連自身都難保住。那森巴圖先在內務衙門任職,后因拒絕為“葛明”軍服務,被捕入獄,受盡折磨。直到“葛明”軍被打敗,才得到自由。此外,小說還穿插了許多其他故事,尤其著重描寫了封建王宮貴族的荒淫生活及喇嘛寺廟的黑暗。如大庫倫的額爾德尼商巴特巴為了討博格多的歡心,私自向人民征收了16萬兩白銀,送予博格多的情人。
【作品鑒賞】長篇歷史小說《曙光》包括《在滿清的統治下》、《水深火熱》和《新生的祖國》等三部,是以描寫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喀爾喀蒙古草原的風云變幻為主題,反映封建上層人物的自治運動和蒙古人民革命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曙光》是蒙古現代文學中一部重要的長篇歷史小說。這部小說上下五六十年,敘述喀爾喀蒙古社會政治制度的巨大變化,結構龐大,人物眾多,涉及到包括博格多活佛、清朝辦事大臣、烏里雅蘇臺將軍等許多歷史人物和歷史場面,也描繪了革命家蘇赫巴托、喬巴山。作者在寫這部小說時,參閱了不少歷史資料,他不僅閱讀了大量蒙古文書籍,還讀了許多俄文、德文的書籍,以確保材料的可靠性、真實性。作者在序言中寫道:“當我寫《曙光》這部長篇小說的時候,只是努力地用藝術手法來真實地具體地反映歷史;并沒有去歪曲事實和粉飾現實。所以,書中出現的人物,十分之八九都用了他們的真實姓名,連綽號叫“馬民德楞”的莎木丹等人物,也都是按照他們本來的面貌寫的”。主人公西爾臣的故事就是真人真事。作者在二戰期間,曾看到一個先進牧民西爾臣的一本自傳,于是就萌發創作一部長篇歷史小說的念頭。西爾臣只是舊時代蒙古千萬貧苦牧民中的一個。作者通過對五六十年歷史事件的描繪,揭示在清朝和蒙古封建王公、僧侶統治下人民的悲慘生活。人物刻畫方面,除主人公西爾臣之外,著墨多的有巴特巴雅爾父子兩人。巴特巴雅爾是正直而又老練,富有生活經驗的牧人形象,他對封建官僚的胡作非為直言不諱地進行譏諷與譴責。小說中重點刻畫的反面人物是下層封建官僚嘉姆斯朗扎布。作者有意把各種惡劣的品行集于他一身。他以買賣牲口發家,平日欺壓鄉鄰,無所不為。他又是官迷,為了加官晉爵,奴顏卑膝,竭盡溜須拍馬之能事。對他來說有奶便是娘,誰當權,就向誰效忠。《曙光》富有極強的民族色彩,小說中處處散發著濃郁的草原氣息。這也是仁親小說藝術中的一大長處。小說中引用許多諺語、俗語、祝詞、贊詞等蒙古民間文學的精華。如:“野狼吃綿羊,富人吃窮人。”“二十人不和,有如糞土之墻,兩人同心,有如鋼鐵之壁。”“欠債千萬兩,臺吉才安心”等。又如在第一部中牧羊人說的一段祝詞:
啊,潔白的氈子,
沒有一點隙縫,
比紙還白,
比骨頭還堅固,
比冰還要光滑,
比白銀還要珍貴!
小說中還介紹了一些民間禁忌,如:婦女懷孕期間,不能見人,必須躲起來,誰要是遇見孕婦必遭災等。作品情節安排顯然受到民間文學的影響,其中桂大臣智斷犍牛案,以及為扎木巴找回白走馬等寫得像是一篇民間故事傳說,頗有風趣。仁親在寫《曙光》時,蒙古現代作家還缺乏寫長篇小說的經驗,他借用其他民族長篇小說的某些形式于《曙光》之中,使它更富表現力。他在小說的每一章前面安排一段詞句,作為引子,用以提示該章內容。這種做法可以認為是借鑒來的。如在第一部第十四章引用但丁的《神曲·地獄》中的一段:
“……他們全都是僧侶,
全都是大學者,又都極著名,
在人世都犯了一種同樣的罪。”
以此來鞭笞某些上層喇嘛的不端行為。
上一篇:陶力《春香傳》東方文學名著鑒賞
下一篇:王向遠 亓華《曾根崎鴛鴦殉情》東方文學名著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