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法國喜劇作家。一六二二年一月十五日生于巴黎宮廷室內陳設商家庭,原名讓——巴蒂斯特——波克蘭。從小跟祖父看戲,形成了強烈的戲劇興趣。從十四歲到十九歲在一家耶穌會辦的貴族子弟學校讀書,早期思想受無神論和自由主義影響。畢業后當過一個時期陳設商,也做過路易十三的侍從。他父親送他去學法律,希望他當一名律師。但這些都改變不了莫里哀的信念,他立志以戲劇改革民風。一六四二年毅然放棄了世襲的繼承權,開始了戲劇活動;從此直到逝世,始終沒有離開過舞臺。他一生的戲劇活動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1643-1645)組織“光耀劇團”,此時取藝名莫里哀。因賣座率不高,二年后劇團解散。第二個時期(1645-1657)隨流浪喜劇團在外省演出,十二年間足跡幾遍法國。一六五〇年成為劇團的領導者,他一邊演戲,一邊寫劇本;現在已無從知道他開始創作的時間。在外省所寫的劇本只保存下來兩部:《冒失鬼》(1653)、《情怨》(1656)。它們是用意大利風格寫出來的,有許多民間鬧劇成分。第三個時期(1658-1672)回巴黎創作演出,莫里哀的一系列著名喜劇都是在這十五年間創作出來的。莫里哀回到巴黎的第一部喜劇為《可笑的女才子》(1659),它把矛頭指向了貴族。通過兩個青年向一對資產階級出身的外省女子求婚遭到拒絕、進行報復的故事,主要是諷刺了貴族沙龍咬文嚼字、裝腔作勢、故作風雅的惡習。后來又創作了《丈夫學堂》(1661)、《婦人學堂》(1662)等劇本。在初期的作品中諷刺了貴族階級,提出了婦女的社會地位問題,顯示了作家對現實生活的理解。一六六四年創作了《偽君子》,作家的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對貴族、僧侶和資產者的吝嗇、自私、虛榮、荒淫、偽善等丑惡的思想行為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引起了教會和貴族反動勢力的攻擊。《偽君子》是作家的代表作,描述了答丟夫偽善行為的手段、目的和危害,把批判的鋒芒指向了教會,諷刺教會利用宗教虔誠對信徒的欺騙。答丟夫之流的真正目的是追求享受和財富,虔誠只是他們騙人的手段。他們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使人家破人亡。喜劇具有強烈的揭露性。莫里哀其他著名喜劇有揭露貴族荒淫的《唐·璜》(1665)、有諷刺資產者吝嗇的《慳吝人》(1668)、有諷刺資產者虛榮的《喬治·唐丹》(1668)和《醉心貴族的小市民》1670),還有贊美仆人聰明的《斯嘉本的詭計》(1671)。最后一部喜劇是《心病者》(又譯《沒病找病》1673),莫里哀帶病主演。第四次演出的時候,作家咯血倒在舞臺上,回家不到三小時就去世了。教會不允許把他的遺體埋在教堂墓地,只準埋在公墓的一個角落。但是大批的巴黎人民不顧禁令前去送葬。作家一生創作將近三十部喜劇,塑造了偽君子答丟夫、吝嗇鬼阿巴公、虛榮者茹爾丹等眾多的藝術典型,對歐洲戲劇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上一篇:莫泊桑,居·德
下一篇:萊布尼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