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峨眉山行紀(節選)
范成大
辛卯,泊嘉州。遣迎關人馬,歸者十九。留家嘉州岸下,單騎入峨眉。……
移頃,冒寒登天仙橋,至光明巖炷香。小殿上木皮蓋之,王瞻叔嘗易以瓦,為雪霜所薄,一年輒碎,后復以木皮易之,翻可支二三年。人云佛現悉以午,今已申后,不若歸舍,明日復來。逡巡,忽云出巖下旁谷中,即雷洞山也。云行勃勃如隊仗,既當巖,則少駐。云頭現大圓光,雜色之暈數重,倚立相對,中有水墨影,若仙跨象者。一碗茶頃,光沒。而其旁復現一光如前,有頃亦沒。云中復有金光兩道,橫射巖腹,人亦謂之“小現”。 日暮,云物齊散,四山寂然。乙夜,燈出,巖下遍滿,彌望以千百計。夜寒甚,不可久立。
丙申,復登巖眺望。巖后岷山萬重;少北則瓦屋山,在雅州;少南則大瓦屋,近南詔,形狀宛然瓦屋一間也。小瓦屋亦有光相,謂之“辟支佛現”。此諸山之后,即西域雪山,崔嵬刻削,凡數十百峰。初日照之,雪色洞明,如爛銀晃耀曙光中,此雪自古至今未嘗消也。山綿延入天竺諸蕃,相去不知幾千里,望之但如在幾案間。瑰奇勝絕之觀,直冠平生矣。
復詣巖殿致禱,俄氛霧四起,混然一白。僧云:“銀色世界也”。有頃,大雨傾注,氛霧辟易。僧云:“洗巖雨也,佛將大現”。兜羅綿云復布巖下,紛郁而上,將至巖數丈,輒止,云平如玉地。時雨點猶余飛,俯視巖腹,有大圓光偃臥平云之上,外暈三重,每重有青、黃、紅、綠之色。光之正中,虛明凝湛,觀者各自見其形現于虛明之處,毫厘無隱,一如對鏡,舉手動足,影皆隨形,而不見傍人。僧云:“攝身光也。”此光既沒,前山風起云馳,風云之間,復出大圓相光,橫亙數山、盡諸異色,合集成采,峰巒草木皆鮮艷絢蒨,不可正視。云霧既散,而此光獨明,人謂之“清現”。凡佛光欲現,必先布云,所謂兜羅綿世界。光相依云而出;其不依云,謂之“清現”,極難得。食頃,光漸移,過山而西。左顧雷洞山上,復出一光,如前而差小。須臾,亦飛行過山外,至平野間轉徙,得得與巖正相值,色狀俱變,遂為金橋,大略如吳江垂虹,而兩圯各有紫云捧之。凡自午至未,云物凈盡,謂之“收巖”,獨金橋現至酉后始沒。
淳熙四年(1177)五月二十九日,作者從成都出發,東歸吳縣(今蘇州市)故里,逐日記下途中所見名勝古跡,匯成《吳船錄》一書。這里節選的是其中游峨嵋山的一部分。
登大峨寶頂觀佛光,是作者此行的主要目標。當時,他以虛弱的病體,“單騎入峨眉”,以極大的興致和虔誠,歷盡艱險,登上峰頂,目的主要是想一睹佛光奇觀。結果終于如愿以償,在兩次“小現”的伏筆烘托下,自古相傳的奇觀和醞釀已久的渴望,兩相生發,遂寫出了“丙申”(六月二十八日)一段精采文字。首先,作者居高臨遠,用如椽巨筆勾畫了光明巖的空間位置,以及由此看到的“魂奇勝絕之觀”,筆調舒展,感情涌動,為佛光的出現畫出了一個壯麗的背影。然后,通過銀色世界、洗巖雨、攝身光、清現、收巖等五個層次的具體描述,清晰地再現了“佛光”現象的全過程。
峨眉是我國佛教四大名山勝地之一,作者抓住了這一點,突出了自然山光的人文內涵,所以全文都籠罩了濃厚的佛教文化氣氛。范成大本人很受佛教影響,從這篇文章可以看出他佛學知識的功底和修養。對佛教文化的注意,顯然已成為作者記選材的磁石。但是讀了這篇文章并不感到有什么佛教神秘氣氛。因為,作者基本上是把佛教當作一種文化現象來看待的。文中既沒有“色空”觀念的抒發,也沒有佛相莊嚴的頌揚。固然作者對“佛光”未能作出光學的解釋,但從文學藝術的角度看,也許這更美。
一切審美都是主體和客體的對話。晉代王羲之曾以為游峨眉為“不朽之盛事”,我們還要補充說,游峨眉而又能寫出這樣的《行紀》才更是“不朽的盛事”啊!。
上一篇:袁枚《峽江寺飛泉亭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元結《峿臺銘序》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