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名文,字德明,號日新,改號逸仙。1897年在日本時化名中山樵,后遂以中山為名。廣東香山人,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出身貧苦農民家庭,六歲參加勞動,十歲開始入塾讀書。1878年隨母到檀香山,先后進英、美教會所辦意奧蘭尼學校和奧阿厚書院學習。1883年7月回國。1886年進廣州博濟醫院附設南華醫學校學醫,第二年轉學香港西醫書院學習。1892年畢業后,先后在澳門和廣州開設西醫房,結識了一些對清朝反動統治不滿的青年和會黨分子,開始參與政治活動。1894年,受當時維新思潮影響,到天津上書李鴻章,要求革新弊政,“仿行西法,以籌自強”,遭到冷遇?!扒笾數馈钡氖∨c民族危機的刺激,使他開始摒棄改良主義,萌發革命思想,1894年在檀香山建立了興中會,以“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為綱領,并于1895年在廣州發動第一次起義,不幸失敗,逃往海外。在顛沛流離中先后在歐美各地華僑中宣傳革命,研究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理論,考察資本主義社會政治制度。1900年義和團運動中,感于“民氣可用”,再次發動惠州起義,失敗后奔走國外,同保皇派進行斗爭。1905年,由歐洲到達日本,8月,倡議和推動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在東京組成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政黨——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為總理,制定了“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十六字綱領。后在《民報發刊詞》中,又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形成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是當時時代智慧的結晶。從此一方面領導革命派同改良派展開思想論戰,另一方面發動和領導了一系列武裝起義,為辛亥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武昌起義勝利后,1911年12月25日由歐洲回到上海,29日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職,建立南京臨時政府,發布一系列法令和政令,制定和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為建立和鞏固民主共和制度,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斗爭。但由于帝國主義的壓力、立憲派的破壞以及革命派的妥協軟弱,被迫于2月13日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之后,一度致力于社會經濟改革,到處講演民生主義。8月國民黨成立,被推舉為理事長。袁世凱刺殺宋教仁后,迅速從和平建設的迷誤中驚醒,1913年7月發動了反袁“二次革命”,但不到兩個月相繼失敗,再次逃亡日本。為重振黨務,1914年7月組織中華革命黨,繼續開展反袁斗爭,并于次年發表討袁宣言。在這段艱苦斗爭歲月里,同宋慶齡結為革命伴侶。1917年8月,為反對段祺瑞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發起反段護法運動。后因受西南軍閥排斥,通電辭去大元帥職,于1918年6月到上海,撰述《建國方略》。1919年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1921年,組織中華民國正式政府,就任非常大總統,再揭護法旗幟,準備北伐。不意陳炯明在1922年6月發動武裝叛亂,炮擊總統府,被迫退居上海。辛亥革命以來的連續失敗,使他陷入極大苦悶。
十月革命的勝利,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給了孫中山以新的希望。此后,他在絕望中得到和接受了中國共產黨和共產國際的幫助,改組國民黨,1924年1月召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黨綱、黨章,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實行聯俄、聯共、扶助工農三大政策,完成了從舊三民主義向新三民主義的偉大轉變,建立了國共兩黨和各界人民的民族統一戰線。會后,又創辦黃埔軍校,組織東征軍和北伐軍。1924年10月,應北京政府邀請,北上共商國是,途中號召打倒帝國主義和軍閥,為廢除不平等條約和召開國民會議而奮斗。因積勞成疾,抵津后臥病不起,1925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終年五十九歲。著作輯有《中山全書》、《總理全書》,以及中華書局編輯出版的《孫中山全集》??蓞⒖蠢顣r岳、趙矢元:《孫中山與中國民主革命》;尚明軒:《孫中山傳》。
上一篇:存在主義文學
下一篇:孫中山的哲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