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誕派戲劇是本世紀五十年代初期產生于法國的一個現代主義戲劇流派。后來傳播到英、美等國。代表作家有法國的貝克特、尤內斯庫,英國的品特,美國的阿爾比以及瑞士的迪倫馬特等。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作品有《等待戈多》(貝克特)、《禿頭歌女》(尤內斯庫)、《動物園的故事》(阿爾比)等。荒誕派戲劇得名于英國評論家馬丁·埃斯林一九六一年出版的《荒誕戲劇》一書。按馬丁·埃斯林的解釋,“荒誕”乃是存在主義的一個概念,意識是“人與環境”脫離后失去自我、孤獨無依,對世上一切都不能理解,無能為力。這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一代知識分子信仰破滅后生活處境的反映。他們既不能走向人民,也不能理解社會主義,只能以個人為中心,把世界和人類歷史看成雜亂無章的一片混亂。在虛無的環境中,或者悲哀地死去,或者作無望的掙扎。這種極端的悲觀主義和虛無主義使幾乎所有的荒誕派作品都涂上一層灰暗陰沉的色調。荒誕派作家在總的基調一致的前提下又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貝克特的劇本集中表現人在荒誕、精神創傷和麻醉狀態、肉體解體情況下的自我解嘲和在人與人互相敵視的環境中的孤獨感和陌生感。尤內斯庫的劇本著重表現人在物的壓迫下的異化和精神變態。在藝術上,首先,荒誕派戲劇為了追求荒誕的舞臺效果,有意破壞傳統的戲劇規則和程式。傳統的人物對話變成大段內心獨白式的自言自語,以至語無倫次、莫名其妙地呻吟和怪叫;傳統的戲劇沖突變成了無意義的斗毆打鬧;戲劇行動變成一些無聊的動作,甚至毫無動作的長時間靜場。一系列莫名其妙的偶然事件的出現,使觀眾暈頭轉向,無法用正常的理智進行判斷和思考。荒誕派戲劇通過對傳統戲劇形式的支解和踐踏,把存在主義者提出的“世界荒誕”的思想貫徹得更加徹底。幾百年來,資產階級在舞臺上為本階級樹立的形象,在荒誕派作家的筆下完全失去了光彩。昔日喊出“重整乾坤”的豪言壯語,在人生的角斗場上大顯身手的英雄,而今變成了乞丐、流浪漢、智力低下者和各式各樣向隅而泣的可憐蟲。荒誕派戲劇在某種程度上曲折地反映了第二次資本主義危機后現實的某些側面,反映了一部分知識分子困惑、絕望的思想情緒。對現代資本主義多少有點批判揭露作用。但是,他把一部分知識分子對現實的病態反映,說成整個人類不可救藥的精神危機,這是完全錯誤的。
上一篇:荀子的文學思想
下一篇:荷馬史詩《伊利亞特》與《奧德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