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蘇聯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隨著工農業的發展,科學文化事業也得到了很大的進步。然而語言學界卻死氣沉沉、停滯不前。以列寧格勒大學教授、科學院院士、語言學家馬爾為首的馬爾學派宣揚一種唯心主義形而上學語言學,長期占著統治地位。馬爾的門徒不僅吹噓馬爾的觀點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語言學,而且大耍學霸作風,不許發表不同意見和開展學術批評。為了糾正馬爾學派的錯誤理論,克服語言學發展中的停滯現象,1950年5月9日,蘇聯《真理報》開辟專欄,組織了語言學大討論。
語言學大討論不僅在語言學界引起強烈反響,而且也吸引了整個知識界。討論一開始,馬爾及其門徒在專欄里連續拋出《論語言學的階級性問題》、《俄國語言學和馬爾的理論》等文章,繼續宣揚馬爾等人關于語言是基礎的上層建筑,語言具有階級性,語言與思維沒有聯系,語言發展是用消滅現存語言和創造新語言的方法來實現的等錯誤觀點。語言學界紛紛撰文對馬爾學派的錯誤理論進行批判。斯大林也應青年的請求,參加了批判斗爭,并寫了《論語言學中的馬克思主義》、《論語言學中的幾個問題》、《答同志們》的幾篇文章,先后發表在1950年6月20日、29日,7月21日、28日的《真理報》上。斯大林的一系列文章,揭開了馬爾學派的假科學的面紗,指出語言不是基礎的上層建筑,語言是全部社會歷史的產物;語言沒有階級性,它是社會各階級共同創造的,為全社會服務;語言是思維的現實,交際的工具;語言發展是漸進的,是通過新質要素的逐漸積累和舊質要素逐漸消亡來實現的。斯大林的文章,把語言學的討論引向深入並對一些重大問題作出了科學的回答。
蘇聯語言學的討論,揭穿了馬爾的假馬克思主義的語言學理論,指明了語言學的發展方向,為語言學的發展掃清了道路。斯大林把討論中的問題上升到哲學高度,不但闡明了語言現象,而且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作出了一些新的貢獻。比如,關于“新質要素逐漸積累,舊質要素的逐漸消亡”的質變漸進形式的理論,關于“分成敵對階級的社會,爆發是必需的。但是對于沒有敵對階級的社會,爆發就決不是必需的了”(《斯大林文選》下第539頁)的理論等等,都是斯大林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運用和發揮,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上一篇:蘇聯1936年憲法
下一篇:蘇聯一九五一年關于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