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37】經濟史:歷史觀與方法論
(吳承明著,商務印書館,印張13 3/8,2014年4月第1版,39元)
兩篇10章:一、歷史觀:[1]引子:經濟史學小史;[2]古代中國與西方的歷史觀;[3]理性化時期的中西歷史觀;[4]理性主義的反思和歷史觀的轉變。二、方法論:[5]方法論和歷史實證主義;[6]經濟學理論與經濟史研究;[7]社會學理論與經濟學研究;[8]計量分析與經濟史研究;[9]區域研究與比較研究;[10]結束語。
在西方,經濟史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是19世紀晚期從歷史學中分立出來的。
歷史,原意是指過去事情的發生和演變過程。歷史觀就是人們對歷史的看法。
培根認為人有三種智力,即記憶、想象和理性,因而他把知識分為三個領域,即歷史、詩、哲學。
啟蒙運動原意是指擺脫中世紀神學統治下人們的蒙昧狀態,走向理性的開明境地。
馬克思認為,歷史除受生產力的制約外,還要受“人和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歷史上形成的關系”制約。
斯賓格勒《西方的沒落》。“一切偉大的文化都是市鎮文化”,“世界歷史是市民的歷史”。
東林學者重實學,提出“講習”、“有用”兩個論點。東林學子“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真有點像近代“五四”時期的北京大學。
認識意義的方法:邏輯思維。邏輯思維有歸納法、演繹法、證偽法。
經濟史用經濟學的理論進行分析,但還應多視角地回饋社會制度、文化習俗等歷史實況。經濟史應當成為經濟學的源,而不是經濟學的流。
任何經濟都是在一定制度的機制下運行,才能持久。制度有惰性,要求穩定不變,所以任何或大或小的制度變遷都是人為的一種革新。
吳承明(1917—2011年),一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孜孜以求報效祖國、追求科學、追求真理。學貫中西、古今融通而且史論互證、著述甚豐。
史無定法,不求詮釋一致。
張之洞:“世運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學”。
上一篇:精準脫貧中國方案
下一篇:羅輯思維:人文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