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帝國時期,法國完成了工業革命,奠定了工業發展的基礎。十九世紀最后三十年間,原煤產量由一千三百多萬噸提高到三千三百萬噸,生鐵產量由八十多萬噸提高到四百二十萬噸,蒸汽機功率增加四倍多。1900-1913年間,冶金、電力、化學和汽車等新興工業部門發展更為迅速。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自七十年代起,出現了生產集中的趨勢。1876年在龍格維爾建立了聯合冶金辛迪加。二十世紀初,許多工業部門都出現了壟斷組織,化學、石油、紡織等工業相繼產生了卡特爾,十三家最大的煉鐵企業聯合組成辛迪加。這些壟斷組織的出現,標志著法國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由于歷史的原因,在法國走向帝國主義的過程中,銀行資本的發展速度大大超過工業資本,十九世紀最后三十年中銀行營業額增加九倍。二十世紀初,全法國有二百六十六家銀行,其中法蘭西銀行、里昂信貸銀行等四大銀行集中了全國百分之七十的存款。法蘭西銀行是金融資本的堡壘,具有發行貨幣、支配商業債務的壟斷權力,控制著國家經濟命脈。這個堡壘僅由二百家大股東選出的十五名董事和任命一個經理及兩個副經理所組成;這十五名董事中有六名是銀行家族的世襲代表,他們才是法國的真正“主人”。法國銀行資本雖然很發達,但多數不用于發展國內工農業生產,而是為了利潤大搞資本輸出。1869年輸出資本為一百億法郎,1890年上升為二百億法郎,1914年達六百億法郎。國內投資只相當于對外投資的三分之一。這些外輸資本不象英國那樣,以生產資本形式投放到殖民地,而是以借貸資本形式借給俄國、巴爾干半島各國、土耳其、拉美和非洲的不發達國家,以收取利息為主。因此,法國的資本輸出具有明顯的高利貸性質。1909-1913年,法國每年可收取利息十七億五百萬法郎到十八億五百萬法郎。1914年如以年利率五厘計算可獲利三十億法郎。對外輸出資本不僅給法國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通過貸款,拉攏了一些歐洲國家結成同盟,對抗德國,爭霸歐洲大陸,法、俄協約的形成就是最好的佐證。
法國金融資本的對外發放高利貸,給法國社會帶來極大的消極影響。由于大量資本外流,國內資源得不到開發,陳舊的設備得不到更換,最新科學技術得不到扶植、推廣和運用,因而造成法國經濟發展緩慢。19世紀中葉法國工業生產總量占世界第二位,僅次于英國,而到八十年代則退居第四位,在美、德、英之后。從國內的經濟結構看,重工業很落后,機床設備依靠進口,消費工業特別發達,擁有一至十個工人的小企業占企業總數的百分之九十四。農民生活貧困,購買力低下。由于資本輸出在法國形成了龐大的食利階層,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這個階層達二百萬人之多,連同他們的家屬約占全國人口八分之一,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這種狀況也不能不反映到政治上。政局不穩,執政頭目更迭頻繁;貪臟枉法,營私舞弊成風;扼殺民主,制造冤假錯案。作為高利貸帝國主義的法國正在走向衰落。
上一篇: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的發現
下一篇:臧克家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