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1905— ),現代著名詩人。山東諸城人。1932年開始創作新詩,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詩集《烙印》,次年又出版了詩集《罪惡的黑手》,以后陸續出版的還有《自己的寫照》和《運河》等詩集。
反映廣大農民的痛苦和不幸,并表示深切的同情,是臧克家詩歌的一個重要內容和主題。《老馬》一詩,通過對一匹忍辱負重的老馬形象的描寫,反映了勞動人民牛馬一般的奴隸生活:“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它有淚只往心里咽”。這種沉重的壓迫和無告的酸辛,不正是當時廣大農民身受的苦難嗎?《老哥哥》中那個一生受盡了剝削,到老被地主趕出門的老長工的遭遇,正是“老馬”形象的實寫,甚至他的命運連牛馬都不如。詩人還在其他詩篇中進一步揭露,在反動當局的統治和地主階級的壓迫剝削下,農村日趨貧困和破產,農民生活動蕩不安。那些窮苦的“莊稼人”,雖然風里來雨里去地耕種土地,結果是“一條身子逐著日月轉,到頭來,三條腸子空著一條半!”(《答客問》)那些失去生活手段的農民,便成了流離失所的“難民”,拖兒帶女到“異鄉”求食,結果“人到哪里,災荒到哪里”(《難民》)。這些深刻反映三十年代農民痛苦生活的詩篇,表現了詩人對農民命運的關切和同情,也表現了詩人對黑暗社會的控訴。詩人預言,這種罪惡的社會一定會被徹底推翻:“不久有那么一天,宇宙捫一下臉,來一個奇怪的變!天空耀著一片白光,黑暗嚇得沒處躲藏。”(《不久有那么一天》)
寫于1933年9月的《罪惡的黑手》,是一篇反對帝國主義奴役和預見未來的優秀詩篇。它揭露了帝國主義在宗教外衣掩蓋下對中國人民實行精神奴役和人身壓迫的罪行。那些偽善的傳教士要受壓迫者“餓死也要低著頭”,宣傳“忍辱原是最高的美德”,因此“連心上也不許存一絲反抗”。妄圖以此麻醉被壓迫者的精神,以利于他們統治。詩歌還通過修建教堂的工人的痛苦生活,揭露了那些偽善者的兇殘面目。工人們“有的在幾千尺之上”勞動,他們沒有安全保障,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如果“一陣頭暈,或一點不小心”,就會“墜下半空成一堆肉泥”;但是在主事人看來,“這真算不了什么”,其結果無非是“生死文書上勾去個名字”!這就是宗教的“公平”和“慈悲”!但詩人也從這奴役和壓迫中預感到,這些受苦受難的奴隸,終有一天會“來一個偉大徹底的反叛”,“那時,這教堂會變成他們的食堂或臥室,他們建造了它終于為了自己”。詩歌揭示了歷史發展的規律。減克家的詩歌緊密聯系現實,積極看取人生,具有嚴肅、樸實、真切、深沉的特點。
上一篇:腐朽的高利貸帝國——法國
下一篇:自然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