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9年捷克人民反抗民族壓迫和封建統治而爆發的大規模農民起義,這次起義是在胡司的旗幟下進行的,因此稱為胡司戰爭。捷克十世紀建國,十二世紀封建化過程基本完成。農業、手工業,尤其是采礦業得到迅速發展,銀的開采量占當時歐洲第一位。手工業商業中心的城市也隨之出現,布拉格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中心。捷克在政治上長期依附于神圣羅馬帝國,德國封建主早已對捷克的土地和礦藏垂涎三尺。捷克國王出于鞏固政權的需要,與德意志皇帝相互勾結。十三世紀,捷克國王成為帝國的七大選侯之一。自此,德國人開始向捷克大規模移民。德國的教士和僧侶來到捷克,建立教會和寺院,并把持了教會的主要職位,占有捷克一半左右的耕地。還從德國招徠大批騎士,以鞏固和擴大其勢力,使捷克農民遭受教會封建主和騎士的奴役和壓榨。德國商人也紛紛涌到捷克,發展城市,經營礦山,壟斷貿易,成為享有特權的城市貴族。德國的教俗封建主、城市貴族和礦業主在捷克形成為特殊的社會集團。他們享有種種特權,不受捷克法律的約束。而捷克的王公貴族則爭相與德國人攀親結眷,模仿德國的服飾和語言。這樣,捷克的大封建主和德國貴族集團相互勾結,共同統治。而農民、城市平民和礦工則深受民族和階級的雙重壓迫。德國移民倚仗權勢肆意橫行霸道,侵害了捷克中、小封建主和富裕市民階層的利益,使這些中產階級也對德國貴族的特權地位不滿。捷克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化,廣大農民、手工業者到處醞釀起義,以驅逐德國的殖民勢力。斗爭的矛頭首先指向由德國僧侶貴族控制的天主教會。領導者是捷克的愛國者約翰·胡司。
胡司(約1369-1415)出生于一個農民家庭,童年在農村度過。1391年進入布拉格大學文學院學習。畢業后,于1401年擔任該院講師和文學院主任,次年又被推選為布拉格大學校長。此外,他還充任布拉格伯利恒教堂的神甫。胡司作為中產階級的思想家,無情地揭露了僧侶貴族的腐敗墮落,并指出其根源在于教會掌握了大量的地產。1412年,教皇派人在布拉格兜售贖罪券,胡司怒斥教皇的這一無恥行徑,號召人民拒絕購買。同年6月,胡司的學生羅哲姆在布拉格組織了一次反對教皇的示威游行。布拉格大主教為此開除了胡司的教籍。不久,胡司被迫離開布拉格,來到捷克南部的農村。在農村中,胡司用地方方言作祈禱,并把圣經譯成捷克文。胡司在傳教過程中,猛烈抨擊以教皇為首的天主教會,斥責農奴制,同情農民的疾苦,受到廣大農民的愛戴。他的主張集中地反映了捷克人民的愛國主義情緒和下層人民反對封建壓迫的要求。胡司的活動,激怒了德國的教士、貴族和教皇。1414年,胡司被召參加在康斯坦茨舉行的宗教會議,胡司帶著伸張正義宣傳真理的宗旨赴會。然而,大會拒絕他的申辯,加以逮捕,并于1415年7月6日,在康斯坦茨廣場上以異端的罪名被處以火刑。胡司遇害的消息傳到捷克,激起了捷克人民的極大憤怒,城鄉人民反抗教會的斗爭越益激烈,終于在1419年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胡司戰爭。
1419年7月22日,來自捷克各地的農民和城市平民,約四萬二千多人,聚集在捷克南部的塔波爾山上,舉行起義。7月30日,在農民起義推動下,布拉格市民也爆發了起義。他們到處搗毀教堂寺院,懲治反動官吏,驅逐德國貴族,并攻占了市政廳,掌握了城市政權。布拉格的起義迅速波及捷克的許多城市和廣大農村。胡司戰爭的參加者成分復雜,基本上分為兩派,即塔波爾派和圣杯派。塔波爾派因其根據地在塔波爾山得名,他們主要是農民和城市平民,是起義軍的主力,運動中的激進派。他們主張消除等級特權,廢黜國王,取消封建捐稅和農奴義務,沒收地主的土地,建立一個由人民管理的共和國。約翰·杰士卡(1378-1424)是塔波爾派的杰出領導者。圣杯派是運動中的溫和派,主要包括中產階級和中小封建主,布拉格是圣杯派的活動中心。他們的目的是想利用人民起義的力量,奪取教會財產,建立捷克民族教會,實現捷克獨立,禁止外國人擔任官職和占有土地,俗人和教士一樣,也可以用酒杯領圣餐。這象征著中產階級和中小封建主同教士權利的平等,于是,盛酒的圣杯就成了這一派的名稱。胡司戰爭使教皇、德意志皇帝以及捷克和德國大封建主驚恐萬分。1420年夏,德皇西吉斯孟親率十幾萬十字軍,直接進攻捷克。7月14日,杰士卡率領塔波爾軍,在布拉格城郊給十字軍以迎頭痛擊,粉碎了第一次十字軍的入侵。從1420年到1431年的十一年間,羅馬教皇和德意志皇帝先后組織了五次所謂征討胡司黨人的十字軍遠征。起義軍在杰士卡的率領下,給十字軍以沉重打擊。起義農民在打擊入侵的十字軍斗爭中,采取“大車戰”,即把木車連接起來,車上裝有輕便的火炮,并形成圓形陣地,以此對付十字軍的騎兵十分有效。杰士卡率領起義軍打敗了前三次十字軍的進攻。后來他雙目失明,仍然繼續指揮戰斗,1424年10月11日,杰士卡不幸病逝。此后,起義軍在大普羅克普和小普羅克普統率下,于1427年和1431年,擊退了第四次和第五次十字軍的進攻。并且率領起義軍攻入德國境內,甚至達到波羅的海沿岸。在十字軍進攻的嚴重關頭,圣杯派和塔波爾派還能保持聯合行動,一旦威脅緩和,分裂的跡象就暴露出來。當第三次十字軍被擊退,圣杯派的利益得到部分滿足以后,他們就力圖使起義斗爭中止。1433年,在巴塞爾宗教會議上德國教俗封建主和圣杯派簽訂了布拉格協定。協定規定,俗人可以用酒杯領圣餐,已沒收的教產不必退還。圣杯派的條件得到滿足以后,他們就背叛了起義者,和德國統治者勾結起來共同進攻塔波爾派。1434年5月,圣杯派與塔波爾派在里旁發生激戰。最后,塔波爾派起義軍戰敗,一萬多起義軍遭屠殺,起義軍統帥大普羅克普和小普羅克普陣亡。捷克農民戰爭至此慘遭失敗。此后,起義軍的根據地塔波爾城一直堅持斗爭到1452年。
上一篇:胡亞雷斯革新運動
下一篇:胡漢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