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為“羅摩的漫游”或“羅摩傳”,古印度史詩。它同《摩訶婆羅多》并稱為印度二大史詩;但它與《摩訶婆羅多》有所不同,情節比較集中,被稱為“最初的詩”。傳說中的作者為跋彌,或譯瓦爾米基,其意為蟻垤。史詩是在民間口頭創作的基礎之上逐漸形成的,跋彌可能是最后加工整理者。成書年代仍無定論,估計最早的部分可能在公元前三、四世紀,最后寫定在公元二世紀問,前后經過了五、六百年,全詩二萬四千頌(每頌兩行),基本情節為羅摩與妻子悉多的悲歡離合。羅摩為古代印度傳說中的人物,后來被神化,是否真有其人,現在尚無法回答。全詩共七篇,第一篇《童年篇》,寫羅摩從降生到長大成人,他本是大神毗濕奴的化身,武藝超群,平妖獲勝,并在比武場上拉斷神弓,與悉多結婚;悉多是從壟溝中揀來的公主。第二篇《阿逾陀篇》,寫羅摩被迫流放。小后為讓自己兒子繼位,脅迫國王流放羅摩。羅摩從命,妻子和弟弟執意相隨。第三篇《森林篇》,寫羅摩三人在森林中的生活,悉多被羅剎劫走。第四篇《猴國篇》,寫羅摩與猴王結盟,猴王派神猴哈努曼幫助羅摩尋找悉多。第五篇《美妙篇》,寫神猴在楞伽國找到了悉多,并放火燒了楞伽城。第六篇《戰斗篇》,寫羅摩率領猴兵與魔王搏斗獲勝,與悉多團聚。羅摩懷疑妻子不貞,悉多跳火自明。第七篇《后篇》,似為后加,內容龐雜。除寫神猴歷史外,主要寫了羅摩與妻子的第二次離合。羅摩為王仍懷疑悉多,命弟弟將懷孕的妻子棄于山中。蟻垤仙人收養了她。悉多生二子,后蟻垤領悉多見羅摩羅摩仍不認。悉多呼于地母,大地裂開,悉多-躍而入,最后一家人在天堂相聚。史詩除此中心之外,還穿插一些其它故事。史詩的思想內容非常復雜,意見紛紜。印度教徒認為它是圣書,西方一些學者認為它影射了農業技術由北方傳向南方的過程,有的學者認為它是一部戰勝艱難強暴的英雄頌歌。對于羅摩也有種種看法。有的認為他是原始氏族社會向奴隸制過渡時期上層階級進步勢力的代表;有的認為他關心平民利益,在奴隸制社會中站在了平民一邊;有的認為他是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表,他的行為體現了封建道德倫理觀念。中心人物羅摩是一個理想化了的英雄人物。對于父親,他是一個忠順的兒子,聽從父命,忍辱負重;對于弟弟他是一個好兄長;對于人民,他是一個關心平民利益、受到擁護的統治者;對于妻子,他曾經是個好丈夫,只是當了國王之后才發生了變化,體現最高統治者的思想特征。在斗爭中勇敢堅定,善于團結盟國,調動各種力量戰勝敵人。通過這個形象表現了一夫一妻制社會的道德倫理觀念。史詩中也有糟粕,主要是宣揚種姓制度、丑化婦女。史詩在藝術上成就很高,全詩只有一個中心故事,情節集中,成為后世敘事作品的典范。它具備印度敘事詩的四種要素(政治、愛情、戰斗、四季),樸素無華,簡明流暢。《羅摩衍那》在印度影響很大,印度教徒視為圣典,很多作家從中汲取創作的題材。
上一篇:羅廣斌、楊益言的《紅巖》
下一篇:羅斯福,富蘭克林·德蘭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