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邵荃麟
中國現代作家、文藝理論家。浙江慈谿縣人,原名邵駿運。1926年在上海復旦大學學習時加入共青團和共產黨,并開始從事共青團和黨的工作。1934年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入獄,1937年出獄后在浙江、掛林、重慶等地做黨的文化宣傳工作,并開始從事文藝創作。1949年始,調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計劃局長等職,1953年后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兼黨組書記等職。 “文化大革命”期間,他橫遭迫害,含冤而死。
邵荃麟在創作和翻譯方面均有成就。他的文藝理論著述較多,四十年代曾寫有《話批評》(1948)、 《大眾文藝叢刊評論專集》 (1946) 。重要的論文有《論主觀問題》、《對當前文藝運動的意見》等。他還寫過《文藝的真實性與階級性》等介紹馬列主義文藝理論的小冊子。
邵荃麟的代表性的文藝主張,主要是六十年代初期在《文藝報》召開的兩次會議和在大連召開的農村題材小說創作座談會上提出的關于“寫中間人物”和“現實主義深化”的思想。他認為農村題材的創作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反映人民內部矛盾,作家要從描寫人民內部矛盾中反映出社會主義和教育農民的長期性、艱苦性、復雜性,以表現現實生活中勞動人民的積極因素。而在現實中,矛盾往往集中在中間人物身上,因此文藝創作不僅題材要多樣化,人物描寫也應多樣化,不能只寫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而忽略了中間人物。關于“現實主義深化”問題,他提出: “如果說,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現實主義則是我們創作的基礎。沒有現實主義,就沒有浪漫主義。我們的創作應該向現實生活突進一步,扎扎實實地反映現實”。因此既要反對粉飾現實,迴避矛盾,也要反對為寫矛盾而寫矛盾;既反對假現實主義,也反對浮夸的浪漫主義。邵荃麟的這些文藝主張在當時曾引起了持續兩年的激烈爭論,然而從1964年下半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竟上升為對他的全面批判。他的這些主張被認為是“反人民的概念”,是“資產階級的文藝主張”,于是大連小說會議被說成“反革命黑會”,他本人也因此慘遭迫害。然而實踐證明,他的這些主張恰恰顯示了他對生活的冷靜思考,對文藝現狀和理論現狀的獨到而深刻的見解。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遷想妙得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欽提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