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立憲派是民族資產階級上層的政治代表,他們主張以和平手段實現君主立憲政體,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道路,因而發動了以國會請愿為主要形式、促進清政府實現君主立憲為目的的立憲運動。
清政府在義和團運動之后,為了“取媚外人”和“掩人耳目”,從1901年起陸續推行以調整官制、編練新軍、獎勵實業為主要內容的所謂“新政”。但“新政”的推行并未給清朝統治帶來暫時的穩定,從1903年起,民族資產階級上層及其代表人物要求清政府向他們開放政權,公開呼吁實行君主立憲。日俄戰爭后他們以立憲的日本戰勝專制的俄國為理由,呼聲更高。在革命形勢的震撼和立憲派的策劃下,清政府中的一些高級官吏也相繼奏請“變更政體實行立憲”。1905年后,清政府接受他們的建議,派載澤等五大臣前往歐美日本“考察政治”,歸國后密奏立憲有“皇位永固”、“外患漸輕”、“內亂可弭”三大好處,主張詔定國是,仿行憲政,至于什么時候開始,可以寬立年限。經過御前會議一番爭論,清政府于1906年9月間正式宣布“予備仿行憲政”。消息傳出,立憲派欣喜若狂,當年,張謇、湯壽潛、鄭孝胥等聯合江蘇、浙江、福建三省部分官紳和商學兩界代表,在上海成立予備立憲公會,繼而湖北憲政籌備會、湖南憲政公會、廣東自治會也先后成立。1907年,康有為也在國外宣布將?;蕰慕M為中華帝國憲政會;梁啟超在日本組織了政聞社,次年春把政聞社本部遷到上海,加強國內的活動。所有這些團體共同宗旨是:擁護清政府“預備立憲”,“勸告”和“要求”清政府加快立憲步伐,堅決反對革命。
清廷宣布“予備立憲”原為形勢所迫,并無誠意,真實目的在于消弭革命,并以改革官制的名義,把一些重要的部集中到皇親貴族手中。改革后十一個部十三名大臣、尚書中,滿人親貴占了七名,蒙古貴族一名,漢族官僚僅五名。立憲派見清政府立憲只取其名,不務其實,便從1907年秋開始,各省代表陸續到達北京,向清政府遞交請愿書,要求三年之內召開國會,一部分地方督撫大臣也電請早日召開國會。在此形勢下,清廷于1908年7月令各省籌辦諮議局,8月發布《欽定憲法大綱》,允準以九年為期,逐步籌備憲政?!稓J定憲法大綱》,以保障“君上大權”為核心,規定皇上所擁有的各種大權,實際上和專制帝王沒有什么不同,所開列的《逐年籌備憲政事宜清單》,又大都毫不涉及立憲問題。立憲派大為不滿,進一步發動請愿運動,不僅要求召開國會,而且要求立即成立責任內閣,切實實行憲政。
1908年11月,光緒和慈禧相隔一天先后死去,宣統繼位。攝政王載津為繼續拉攏立憲派,詔令認真籌備予備立憲事宜,務于1909年成立各省諮議局。于是立憲派又產生幻想,積極從事成立諮議局的活動,各省諮議局幾乎全為立憲派所控制,然后以諮議局為基地,醞釀組織發起全國規模的請愿運動。1909年11月中旬,十六省諮議局代表在上海召開請愿國會代表團談話會,決定組織代表團,晉京請愿。1910年他們先后三次向清政府發起國會請愿運動,要求速開國會、頒布憲法,縮短予備立憲期限,均遭清政府拒絕。1911年5月,清政府新內閣成立,十三名成員,滿大臣九人,蒙古貴族一人,漢族官僚僅三人,滿大臣中皇族七人,因此被稱為“皇族內閣”。至此清政府立憲騙局大白于天下。立憲派深感失望,在京召開各省諮議局聯合會第二次會議,上書要求解散“皇族內閣”,遭到清政府嚴厲呵斥。立憲派要求真立憲,與清政府堅持假立憲的矛盾至此完全激化,最終到達破裂的程度,立憲派一部分人開始轉向革命,走上了與革命派聯合反清的道路??蓞⒖春斡癞牐骸缎梁ジ锩c資產階級立憲派人》,《辛亥革命史論文選》;林增平:《評辛亥革命時期的立憲派》,《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上一篇:突厥和突厥汗國
下一篇:竟陵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