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現實主義詩人的杰出代表。晚唐后期詩壇上存在兩種傾向:以韋莊、司空圖、韓偓等為代表的詩人都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政治上也較順利,其詩作雖也表現出對唐王朝沒落的哀怨,但態度消極,或遁跡山林、沉湎酒色,或流連光景、惆悵自憐,作品的內容較為空虛;而皮日休、聶夷中、杜荀鶴等詩人則繼承了中唐新樂府的傳統,發揚了白居易諷諭詩的現實主義精神,敢于揭露和批判晚唐政局的黑暗,揭示階級矛盾,反映社會現實,從而形成了一個以他們為代表的現實主義詩派。
皮日休(834?-883?),字逸少,后改字襲美,襄陽(今屬湖北)人。出身寒門。懿宗咸通八年中進士,曾任著作郎、太常博士等。后參加黃巢起義軍,任翰林學士。死因不明。有《皮子文藪》。皮日休今存詩三百多首,代表作為《橡媼嘆》,是一首可使人“知國之利病、民之休戚”(皮日休《正樂府十篇》序)的樂府詩,通過一個拾橡子充饑的老婦人的悲慘遭遇,揭露了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殘酷剝削和貪官污吏的敲詐勒索,可看作是封建王朝末世勞動人民悲劇命運的縮影。皮日休受白居易的影響極深,具有進步的政治思想和文學主張,他的詩與漢樂府以來的“緣事而發”的精神一脈相承,深刻地反映了農民大起義前夕的民不聊生的社會面貌。詩作的語言質樸平易,多采用寫實手法,富于民歌風味。但由于詩人愛發議論,詩的形象不十分鮮明,有的作品在藝術上較為粗糙。除《橡媼嘆》之外,他的“正樂府”中的《卒妻怨》、《農夫謠》、《哀隴民》也很有名。皮日休也擅長散文,所作多為小品文,如《鹿門隱書》、《讀司馬法》等,繼承了古文運動的傳統,具有強烈的戰斗性,有的則反映了唐王朝崩潰前夕農民階級對黑暗政治的反抗情緒。
聶夷中(837-?),字坦之,河東(今山西永濟縣)人。家境貧寒。36歲中進士,曾任華陰縣尉,仕途失意。聶夷中今存詩三十七首,多傷俗閔時之作。《詠田家》(一作《傷田家》)是他的代表作,以“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的典型事例,寫農民被殘酷剝削后的慘痛心情,反映了晚唐尖銳的階級矛盾,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聶夷中的詩多為五言,繼承了漢魏五言古詩和樂府歌詞的傳統,語言樸素淺顯,形象比較豐滿,飽含著作者鮮明的愛憎感情。
杜荀鶴(846-907),字彥之,自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埭縣)人。出身寒微。46歲中進士,曾任五代梁太祖(朱溫)的翰林學士,僅五日而卒。有《唐風集》。今存詩三百四十九首,多為七律。代表作為《山中寡婦》,詩人站在勞動人民的立場上來觀察現實,反映了戰亂和暴政帶給人民的深重災難,以“任是深山最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的詩句,控訴了統治者的橫征暴斂的罪惡。杜荀鶴的詩多用口語,既有格律又通俗易懂,可看出白居易新樂府運動對他的影響。
上一篇:皎然的《詩式》
下一篇:鹽鐵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