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道學”。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官方哲學。漢儒(主要是古文經學派)治經側重訓詁,詮釋名物。宋儒治經則多以闡述義理,兼談性命為主,故有“理學”之稱。理學的創始人有周敦頤、邵雍、程顥、程頤等人。朱熹是集大成者。
理學產生于宋明時期。這時,中國封建社會進入了后期階段。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雖然受到了生產關系的束縛,但比以往有顯著發展。在政治上,封建統治者極端腐敗,階級矛盾特別尖銳,農民起義不斷出現,嚴重地沖擊了封建主義制度。理學正以適應維護封建主義制度的需要而產生的。而理學是集我國古代唯心主義之大成。理學家以思孟學派的儒家思想為主,并吸收佛道的某些唯心主義理論,建立一個比較完備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在自然觀上,主張“理便是天道”,“天有是理,圣人循而行之,所謂道也。”(《遺書》卷二十一)認為“理”是“天理”或“天道”,并把“理”看成是至高無上的最高范疇,是唯一存在的。它是宇宙的本體,萬物的本原。在“理“與“氣”的關系上,肯定“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是理,后生是氣。”(《朱子語類》卷一)在認識論上,認為“知者,吾之所固有。”(《遺書》卷十八)“心包萬理,萬理具于一心。不能存得心,不能窮得理;不能窮得理,不能盡得心。”(《朱子語類》卷九)認為人的認識,是內心所固有的,“理便在心之中”。只要誠敬地進行內心修養,就可以達到“明天理”。在人性論上,提出“性即是理”。“論天地之性,則專指理言;論氣質之性,則以理與氣雜而言之。”(同上,卷四)以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為基礎,還提出“存天理,去人欲”的主張,把“天理”和“人欲”對立起來,“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同上,卷十三)“圣賢千言萬語,只是教人明天理,滅人欲。”(同上,卷十二)宣揚禁欲主義。這種理學曾受到張載以及后來王廷相、王夫之、顏元和戴震等人的深刻批判。
理學自南宋以來一直奉為官方哲學,長期束縛著人們的思想,特別是對日本和朝鮮等國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上一篇:班固的《蘇武傳》
下一篇:理想國